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7-15    作者:曹海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青海玉树地震使玉树地区的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人类在遭遇灾难时的绝望和惊恐几乎都是相似的,但与灾难抗争的历程和命运却各有不同。几乎在抢救生命的同时,青海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开始了重建的准备工作,人们要在地震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比先前任何时期都美丽的、富有民族风情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大震之后,玉树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而政治文化建设将是灾后重建工程的重要保障,应该给予重视和加强。

  第一,在灾后重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重建适合藏族人民生活的美好家园。玉树是一个藏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灾后重建工作要充分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尊重他们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要按照本地区人民的愿望进行规划和建设。同时应充分调动本地区人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重建后的玉树成为玉树人民喜欢的、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灾后重建既是玉树灾区人民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重大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好重建工作的责任制,确保重建工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第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保证重建工作惠及所有群众。灾后重建许多工作都要依靠玉树人民自己努力奋斗,基层党组织本身就是人民自己的组织,他们最了解群众的想法、需求,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灾后重建的力量凝聚起来。

  第四,积极宣传感人事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玉树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地震无情、人间大爱的真情。在玉树地震灾区,部队指战员、救援队员、医生、志愿者、记者,他们不顾高寒缺氧所带来的危险,为了生命,实践着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大爱、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在灾后的重建工作中,我们要以多种方式、多种载体宣传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弘扬为了生命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各族人民都充分感受心手相连的温暖,永续民族团结的传统。

  第五,要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质朴的情感凝聚人心。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聚集。各项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救助计划,如及时雨一般温暖而亲切地落卖在灾区的每一寸土地上。灾后的文化建设应以感恩活动为契机,使灾区人民牢记全国人民的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齐心协力谱写民族和睦、重建家园的新篇章。

  第六,加大对灾后文化重建的帮扶力度,营造好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环境。玉树是我国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区,更是宗教文化浓厚的地区。灾后的文化重建工作对藏族人民的宗教活动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帮扶力度;支持玉树灾后的文化重建。

  我们看到,灾后重建的工作正在政府的关心和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一片废墟上将重新崛起一座伟大的城市,它将永远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记载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社科部)

    1.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2.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3.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4.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5.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6. 平凡公平的志愿者
    7.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8. 创造“在校师生零死亡”奇迹的校长布周才仁
    9.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10. 中央和国家机关捐助玉树震区 胡锦涛等带头捐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