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
中国军队大灾面前快速部署能力提高
发布时间: 2010-04-16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4月14日19时50分,空军两架大型运输机带着党和人民的关怀,载着110中国地震紧急救援队队员和大型救援设备,降落在青海玉树机场实施救援任务。记者谭超摄

  截止到15日上午9点,青海玉树地震共累计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面对着残酷的天灾,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子弟兵火速出动奔赴灾区,拯救生灵。那么,地震发生后,我军部队都采取了哪些行动?所体现出来的应急救灾能力又如何呢?中广军事记者就此采访军事观察员梁永春。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光荣传统正在新一代人中国军人身上发扬

  记者: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千名官兵抵达灾区展开救援。我们看到,每逢有大的灾难,我军官兵总是冲锋在前。

  梁永春:在过去的30多个小时当中,人民子弟兵创造了很多生命的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间。

  15日中午,在玉树西北牛宾馆的救援现场,来自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的搜救队员,在已经倒塌了一半的宾馆废墟下顽强奋战5个小时,救出4位幸存者。在这期间两次发生强烈余震,身边的危楼随时可能倒塌,现场所有人都被迫撤出,唯有冲在最前面的搜救官兵坚持不撤,继续向前一寸一寸掘进,直到把4位群众一个一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我不知道那位救人的英雄战士叫什么,但我们知道,他的父母和亲人也在家乡等着他平安归来。但是,当他们进入灾区,看到汉藏各族同胞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这些官兵就毅然忘了疲劳,甚至忘了自己的安危和生死。

  中国军人爱讲三句话:忠诚于党、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这样的传统是革命战争年代打出来的,即便到了现在和平时期,这样的诺言也仍然需要新一代军人用生命去实践。随着救援行动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感人一幕还会不断涌现出来,由前方记者呈现给我们。

  中国军队的快速部署能力、专业救援水平都明显提高

  记者:目前来看,在这次地震救援行动中,我军官兵在反应、集结、救灾等各方面表现如何?

  梁永春:这次地震救援,中国军队表现出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部署速度更快。汶川地震救援中,中国军队的应急反应也很快,但是受制于当时灾区恶劣的天气和路况,部队部署到位的时间受到了影响。

  而这次在玉树,地震发生12个小时之后,大批救援部队就已经从空中和陆路开进了震中,各部队不待休整连夜展开抢险救援,这就给营救生命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二是专业救援能力更强。由军人组成的国家地震救援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支救援力量。除他们外,现在活跃在玉树抗震救灾一线的还有兰州军区某部工兵团,武警的专业力量,包括来自成都军区的一支由矿山救护队员组成的民兵救援队。

  兰州军区某部工兵团是去年底刚刚奉命组建了抗震救援队,今天就发挥了作用。

  可见,汶川地震以后我军更加注重专业救援力量建设,而且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需要加强综合统筹、指挥协调的能力,并继续加强专业力量建设

  记者:现在,我们的子弟兵在青海玉树灾区已经进行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紧急救援,从目前的地震救援情况来看,我军在执行这类非战争军事行动时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

  梁永春:现在,各项救援工作都在全面展开,现在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关键时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总参总后、兰州军区、武警、空军、二炮、北京军区、成都军区等8个军队大单位派出的救援官兵活跃在玉树灾区。

  这么多不同兵种、不同建制、不同隶属关系的部队投放到灾区一线,接下来的首要问题显然就是如何加强统筹指挥综合协调,科学组织调配救援力量,发挥最大作用,让救援行动更加有序、高效。

  正如战争状态下,我们要提高各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在非战争救援行动中,联合作战也至关重要。

  第二,还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救援力量建设。从正在玉树展开的救援行动来看,我军的医疗、工兵、运输力量建设,不仅关系到战争胜负,也直接决定应急救援水平。

  包括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陆军航空兵的大规模垂直输送能力,都是今后部队建设继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1.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2.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3.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4.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5.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6.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7. 平凡公平的志愿者
    8.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9. 创造“在校师生零死亡”奇迹的校长布周才仁
    10.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