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探索农村基层治理与脱贫致富结合之路
发布时间: 2011-03-16    作者:何泽中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3-16
  字体:(     ) 关闭窗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成立于1957年9月,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1市7县,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人口276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75.3%。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湘西自治州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扶贫攻坚、富民强州,坚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守一切为了造福人民,坚守稳定压倒一切,用好用活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组织优势,瞄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的目标,让资源优势成为经济优势,让绿色生态成为第一形象,让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让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在农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与脱贫致富结合之路,把基层治理效果体现在脱贫致富成果上。

脱贫致富进程加快 2009年,全自治州实现生产总值269亿元,比2004年增长86.66%;财政收入26.2亿元,比2004年增长171.3%;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比2004年增长7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7元,比2004年增长85.7%。农村特色产业初具雏形 初步形成了以蒰柑、烟叶、猕猴桃、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全自治州蒰柑种植面积为100万亩,烟叶为30万亩,猕猴桃为10万亩,茶叶为10万亩。
    

地理困境正在破解 常吉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吉茶、吉怀、张花、凤大、龙永、永吉6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还有9条骨干道路和县乡公路在加快改造,湘西自治州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和广播电视,92%的行政村通电话,91%的行政村通公路,湘西自治州的地理困境和基础设施制约逐步破解。

绿色生态加快恢复 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沼气建设等多管齐下,全自治州人工造林面积达42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为388万亩。封山育林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6.7%。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原生性贫困人口减少到12万人,湘西自治州各族人民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一、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推进   

农村基层治理与脱贫致富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和脱贫致富,关键在党支部。针对湘西自治州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能力偏弱、待遇偏少的现状,自治州州委注重健全组织,努力建设致富型领导班子和服务型基层组织。

(一)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村级领导班子

湘西自治州在选派干部时实施“两高两强”制度,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既注重从到村任职大学生、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负责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的优秀党员选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又注重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和退休干部职工中的优秀党员担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近年来,全自治州共调整村党支部936个,村级班子结构优化,文化程度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比例达77%。实施选派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从2008年起,从县市乡镇、机关干部中为108个重点移民村选派了108名科级干部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岗位一定三年不变,担负基层组织建设、基本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稳定建设等职责,初步实现了“党员干部长才干、三基工作上水平、移民群众得实惠、社会稳定有保障”的目标,移民村开发有序推进,群众生活安定,上访问题基本解决。实施选派科学发展指导员制度。按照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组织审批的程序,从担任领导职务退二线干部、任非领导职务干部、撤乡并镇精简领导干部中选派了505名科学发展指导员,到特困村、企业和社区担当政策宣传员、党建指导员、经济助推员、维稳调解员,聘期一定两年。实施选派大学生村官制度。自2008年以来,共选聘391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被聘大学生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同。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聘任期到后,绝大部分留在了湘西自治州,成为扶贫攻坚的骨干人才。

(二)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经费保障能力

湘西自治州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支一点、党费出一点、联系单位帮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保障每个行政村工作经费。湘西自治州全面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合格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994所,到2010年年底将有1664个村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建成远程教育站点1664个。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实施500个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工程。目前,已投入资金1900万元,为141个贫困村在州府、县城和乡镇购置了一个门面,或作为农产品销售窗口,或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上万元,既实现了村级集体稳定增收,又实现了资产稳定增值。

(三)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积极性

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生活保障制度,将村主要干部的工资列入县市财政预算,州财政每年对村干部实行奖励补贴制度,对任职10年以上的退职主要干部实行生活补贴制度。探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养老保险、意外伤害、财产保险等试点,对年度考核为合格等次以上的村干部,由财政统筹、留存党费适当补充纳入参保对象。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国家公职人员力度,积极扶持大学生村官就业创业。

(四)坚持开展建整扶贫,做扶贫村党组织坚强后盾

湘西自治州采取“单位包村、队员驻村、领导办点、干部联户、整村推进”的方式,从2005年起对全自治州1100个贫困村分三轮开展建整扶贫工作,先后共派1024个工作组,驻村党员干部4670人,选派强有力的干部担任组长,指导和配合村支部开展扶贫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建设、基础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村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村支部在脱贫致富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较好地发挥。

    1. 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2. 农村校发展 软件更关键
    3. 王爱云:1978~1985年的农村扶贫开发
    4.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在共建共享
    5. 美丽经济新业态 农村转型新发展
    6. 农村治理,让“书生气”走开
    7. 农村教改“硬骨头”怎么啃
    8. 农村“回不去”还是“不想回去”
    9. 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如何抵达?
    10. 新农村该怎么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