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瞭望者”胡鞍钢
发布时间: 2013-06-24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6-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他长期从事国情研究。过去20多年间,他撰写的国情报告和著作,为中国决策层提供了重要参考,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包括分税制改革、西部大开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酝酿出台。他多次应有关部委邀请参与国家五年规划和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和政策咨询。他就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胡鞍钢。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句话来自党的十八大报告,2020年,也是国情专家、经济学家胡鞍钢新书《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的关键词——“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创新强国。”“2020年,中国将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新型超级大国。”
  经由定量分析,达成乐观结论,这本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英文书体现了胡鞍钢的一贯风格。“瞭望者”,他则以此自喻。
  “持续发展”战略引起高层关注
  胡鞍钢、王毅代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执笔的《生存与发展》发表于1989年,有人评价为胡鞍钢的“开篇之作”、“成名之作”。
  当年,与“摸着石头”改革的步伐相伴随,各种政策咨询机构应运而生。自1986年起,还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生的胡鞍钢开始国情研究。他与小组中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协同创新,率先将定性与定量、专家经验与数理统计、历史、现实与未来预测、国内情况与国际环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引入了国情研究领域。
  在经济增长成为第一要务的上世纪80年代,这份国情报告提出了中国将面临的四大危机:人口、粮食、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在危机分析的基础上,胡鞍钢与合作者给出了若干结论——非传统(指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
  在这篇报告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当时对中国发展有种错觉,以为只要一改革,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可以速胜。”胡鞍钢说,“实际上,现代化需要不断积累的技术进步、结构转型等等。”
  《生存与发展》也引起了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决策层的高度关注。1991年,北京电视台以《生存与发展》为蓝本制作的国情电视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1989年8月,胡鞍钢与他的同事又完成了题为《生态赤字》的国情报告,延续了“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在这份报告中,胡鞍钢用近乎严厉的语气预警,生态问题将是21世纪中华民族生存的巨大危机。他希望中国能充分利用后发者的优势,避免重蹈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报告在绿色发展问题上起到了一种“启蒙”的作用。
  “绿色发展”至今仍是胡鞍钢国情研究的重要关切。
  目前胡鞍钢致力于“变成政策”的建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995年他就和王绍光、康晓光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1997年他与另一位学者邹平又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思路。这一思路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被确立为基本国策。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九大方面,并专门制定了专项规划。
  心里深藏着“中国梦”
  在1991年《中国:走向21世纪》一书的自序中,他这样书写自己的报国情怀,“作为共和国承前启后的一代,我的个人命运始终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国家的光明与黑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祖国的强盛,既是我人生之路的目的,亦是我学术研究之宗旨。”
  作为“50后”,他经历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沉浮辗转。1969年,16岁的胡鞍钢和北京十万知识青年一起奔赴北大荒农垦,开始他10年的“社会大学”。他干了7年的农工,当过炊事班长、排长和副指导员。而后又被调到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出没于穷乡僻壤、跋涉于山川沟壑,经历了两年异常艰苦的勘探工人生活。
  生活艰辛单调,前途晦暗不明。即便如此,胡鞍钢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自学。他穷尽一切可以找到的文史哲书籍,珍惜每一个劳动的间隙。读纸质的书,也读中国社会这部“天书”。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中国农民的艰辛困苦,也引发了他对中国为什么“一穷二白”的长久思考。这是他有志于国情研究的重要原因。胡鞍钢说:“这段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真正含义。”
  1978年,河北矿冶学院(今河北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在野外勘探队工作的胡鞍钢手上。25周岁的大龄青年庆幸自己开始了第二次青春,最终还是走上了实现“中国梦”的知识报国之路。
  这10年的生活对于胡鞍钢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是给清华本科生开课,还是对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自主选学班讲座,胡鞍钢都会专门提到“文革”话题。“天下大治的情况太难得,太应该珍惜。”他对国家发展的各种预测都有一个总前提,那就是社会环境长期稳定。
  “知识报国,知识为民”
  几乎在所有和学生相处的时间里,他都在讲述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知识和对研究工作提出要求。在勤奋方面,胡鞍钢的身教甚于言传。他将每天24小时严格分配到读书、写作和教学以及休息上。一不担任行政职务;二不参加各种应酬;三减少非学术活动时间;四是专注于研究与教书育人。
  他的博士生杨竺松说:“如果胡老师因为已经有了很高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便停下笔来安享已经拥有的资源,那么学生对他可能并没有多少崇敬;极其难能可贵的是胡老师坚持将学术上的勤勉和孜孜以求当作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看不出来他已年届六十,还是一位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走路大步流星,年轻人跟在后边一溜小跑;说话激情四溢,兴致高的时候你基本插不进去话。在采访中,他会时不时带着京腔问“你懂我意思了么?”杨竺松说:“胡老师这句口头禅说得越频繁,表明他和你讨论的兴致越高。”果然,这句话说上几遍之后,他的声音、调门也提高了,眉飞色舞。
  他不用手机,反感那种浸淫在利益里的交情,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比起勤奋,胡鞍钢作为学者的“纯粹感”对学生影响更深。“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的理念正从他这里传递到下一代身上。“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成为建设者,而不仅是批评和旁观。”胡鞍钢的博士沈若萌说。
  他珍视为人师者的身份。在面向清华本科新生的大课堂上,胡鞍钢每次都会勉励年轻一代志存高远,做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他常常为清华学生开设各种讲座,还讲党课、团课,基本场场爆满。
  “中国梦”需要更多年轻的追梦者。谈起他近几年致力于推动的绿色发展问题时,胡鞍钢说:“我要终身推动这个事情,我的学生也要跟我一起推动下去。我会充分利用我的课堂去传播绿色发展的理念。”
  (据《光明日报》报道)
    1. 胡鞍钢:“一带一路”是驱散逆全球化阴霾的东风
    2. 胡鞍钢:国情专家的“三书”报国梦
    3. 胡鞍钢:就业发展“十三五”基本思路与目标
    4. 胡鞍钢:中国高校教师不应是西方话语的传声筒
    5. 胡鞍钢:将新型智库打造成国家发展的智慧型“外脑”
    6. 胡鞍钢:中国将开始人均量追赶的新长征
    7. 胡鞍钢: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像45度角
    8. 胡鞍钢:从科教兴国战略到科教强国战略
    9. 胡鞍钢:中国人有着怎样的“世界梦”
    10. 胡鞍钢:促进平衡发展 广东要做的是“拆篱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