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经济大发展、生活大变样、体制大变革的60年,也是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迁的60年,从这一视角可以看到,中国人民不仅站立起来了,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大大进步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经济大发展、生活大变样、体制大变革的60年,与之相对应,也是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迁的60年。
60年社会思想观念之变迁的两大历史阶段
新中国60年有两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是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二是改革开放,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总体来看,前一场变革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一场变革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转型创造了契机。
1、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历史大转折,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替代了封建主义观念。
中国有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沉积了极其厚重的传统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虽然包含着一些优秀进步的因素,但总体上是与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各种思想观念又对中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要求而且必然引起思想观念的大变革。政权性质和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性转变,为人们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制度基础。在中国的大地上,社会主义社会替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替代了既有的思想观念。
2、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当代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当时的国内外客观形势以及主观认识下,中国沿用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教条式地对待了苏联模式和经典论述。不仅如此,后来在实践中还出现了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严重失误。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思想观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总的来说就是比较左倾、僵化和禁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飞跃。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初步形成。
思想观念变迁表现的四个重要方面
思想观念的涵盖非常广泛,变化非常复杂。这里不可能对每个群体的各种观念的变化都进行详细的论述,而只能对社会主流的和宏观领域的思想观念变迁,即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等方面做简要分析。
政治观念方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性的政治观念。
政治观念的核心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也有民本观念,也有亲民观念,但是从根本上,封建统治者垄断了国家的权力,普通大众是受剥削、被压迫的阶层。那时所谓的“民”,指的是匍匐于皇权前的臣民,而不是当家作主的人民。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引进中国,但这些观念具有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从来就没有在中国落到实处。外部的帝国主义与本土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人民的头上又压上了新的大山。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的民主形式,并且奠定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这些根本性的举措,使得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制度上得到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军队是人民解放军,我们的货币是人民币,我们的公检法乃至邮电、铁路、银行都冠上了人民的称谓。真可谓人民翻身解放,扬眉吐气。
当然,新中国的实践中在什么是人民以及人民如何当家作主方面也出现过失误。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使得本属于是人民范围的一些阶层和群体受到了政治冲击,他们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文革”中采取的“大民主”方式,也被实践证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并不能使人民真正有效行使民主权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取消了“四大”的民主方式,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没有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但是,人民的范围比以前扩展了,覆盖了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的最广大群体;实现当家作主的途径比以前科学了,着力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式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经济观念方面:公有制、按劳分配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竞争、效益等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观念的核心与基本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密切关联。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是小土地经营,私有意识、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传统式私有观念、剥削观念的否定,是巨大的观念转变,也是历史性的观念进步。但是由于理论上的局限和实践上的偏差,一个时期存在着公有变成“一大二公”、按劳分配变成“平均主义”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所有制和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确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承认其他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合理存在,不再把私营私有、发财致富视为洪水猛兽。承认合法的私有财产,允许适度的财富差别。这些观念更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刻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而引起的观念变迁最为激烈。过去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遇事“等、靠、要”的观念比较盛行。市场经济冲击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激励人们大胆探索、勇于竞争,促使人们寻求机遇、精打细算。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等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政策的调整,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从单纯的温饱意识向小康和富裕意识转变,从简单的生存型消费到适度的享受型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