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写在《国际问题研究》改版之际
发布时间: 2012-02-02    作者:杨洁篪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 2011-05-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处变不惊、应对有力,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我们牢牢把握保稳定、促发展这一主线,谋全局、讲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成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领导人遍访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并出席有关国际会议,实现了同各方关系全面发展、双边与多边外交的良性互动。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迎来上海合作组织和博鳌亚洲论坛成立10周年。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妥善应对西亚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维护与地区国家的传统友好。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总之,中国外交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为“十二五”时期外交工作起好步、开好局的目标。

   从下半年到明年,中国外交还将有一系列重要活动,我国领导人将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核安全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多边会议,中国将作为主席国承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我们将继续加强战略谋划,坚持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全方位外交,努力推动外交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将继续推动同主要大国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努力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团结合作。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参与朝鲜核、伊朗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世界经济金融稳定,继续推动国际体系改革向前发展。

   今后510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时期。展望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以及中国外交的走势,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新时期的一些趋势性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极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正变得日益清晰、明朗,它的主要动力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它的主要表现是国际关系民主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金砖国家”GDP总量已达113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84%增至18%。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37%,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50%。世界经济版图将呈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多极化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发展中国家将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事务越来越难以由一家说了算。

   二是谋发展的趋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问题更加突出。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印度孟买连环爆炸案、挪威暴力袭击等事件进一步彰显了社会、发展问题对安全与稳定的影响。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前夜,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主要力量加紧谋划着眼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西方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重振经济竞争力,新兴大国加紧产业升级、谋求跨越式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国内发展问题,将重民生、增就业、促发展、保稳定作为优先政策目标。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汇率、货币等经济金融摩擦上升,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势突出。

   三是变革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治理机制改革问题突出,催生了二十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一批新机制,加快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变革进程,世界变革之风日盛。前不久新兴市场国家推出人选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选举,表明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仍在前行。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使联合国等国际机制更能反映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更加符合全球治理需要,更加公正合理,是大势所趋。但国际体系改革将是一个漫长、复杂而曲折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是合作的趋势。日本的“3·11”复合型灾害给全球汽车、飞机制造、高科技电子等产业带来零部件供应短缺的困境,造成美国通用、法国雷诺等汽车公司减产。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利益交融更加深入,成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时代的问题需要全球性应对方法。各方协调应对新挑战的意愿上升,同舟共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合作谋发展已成大势。同时,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和战略博弈更加激烈,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较量有新发展,对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争夺方兴未艾,对国际话语主导权、规则制定权之争日益升温。世界正进入一个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竞合时代”。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