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中,广东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但是全国第一批承接国家援非任务的省份,而且在当时具有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本文拟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进行初步的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正处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为避免过度刺激美国,使美国相信苏联的战略范围仅仅限定在东欧,对非洲的援助较少。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斯大林在谈及中苏两国在国际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时,建议中国应该多做东方、殖民地国家的工作,而苏联多对西方承担些义务。[1]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地缘战略空间的压缩及经济上的制裁,从1950年起,为了稳定周边局势,巩固与友好国家的关系,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提供物资援助,拉开了对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万隆会议后,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2]此后,中国一直将对非援助作为中非政治关系的重要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非洲各国纷纷取得了独立。与此同时,中苏友好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进入60年代,面对美、苏主宰世界的企图,中国加大了对非洲援助的力度。“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初,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非洲国家时,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八项原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同亚非拉友好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3]
1971年3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要求承担援外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外工作的领导。10月25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表达互相支持和感激之情,中国加大了对外援助力度”[4]。此后,许多非洲国家与中国陆续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中非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而要求中国援助的非洲国家也迅速增多(1971~1978年,中国政府除继续向原来的30个国家提供援助外,还向36个国家提供新的经济技术援助,其中非洲国家27个(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7页)。据笔者统计,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数量达17个之多。)。
当时,中国对非援助主要基于政治利益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中国希望借此赢得非洲各国在国际上的认可,以取代中国台湾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希望此举有助于实现非洲各国的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减轻美苏对中国的压力。中国对非提供援助时所发表的声明,往往是既谴责西方,同时又谴责苏联的援助和苏联的政策。[5]从这一意义来讲,反对霸权主义的需要构成了中国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的重大动机,即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的干扰下,中国依然在短短七年内完成对发展中国家的470个援外任务。1978年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大部分是非洲国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