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吗?
发布时间: 2010-04-13    作者:汪亭友    来源:人民网 2010-04-13
  字体:(     ) 关闭窗口

  随着“普世价值”讨论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一些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的真实意图。这是近期“普世价值”讨论取得的重要成果。然而,这场讨论并没有结束。有些人仍在鼓噪所谓的“普世价值”,一些重要的认识问题还亟待澄清。比如,现在又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包含着“普世价值”。在当代中国,如果还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如果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毫无疑义地必须坚持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
  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联系在一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逻辑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就意味着不能再否定和反对“普世价值”。如果否定和反对“普世价值”,那就意味着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进而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言下之意,凡是否定和反对“普世价值”的人,表面上忠实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在不自觉地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蹩脚的“三段论”不值得一驳,但其逻辑前提,即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普世价值”这个命题,并不是大家甚至包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一下子能认清的。有人不赞成把西方的价值观说成是“普世价值”,但认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作为另一种性质的“普世价值”还是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适用一切人、适应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吹捧者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在当今时代有适用一切人并适应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普世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适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不变性),它不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普遍必然判断)来表述的。只要符合以上三个基本要件,就可称为“普世价值”1。按照这个界定,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首要的是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一切人的价值诉求并成为全人类接受的思想;二是这个思想能适合人类一切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内在要求,是指导过去、当今乃至今后人类一切社会发展的“万能学说”。
  马克思主义能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与一切试图模糊和掩盖服务自身利益的剥削阶级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公开坦言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2。列宁说得更为明确:马克思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训练出来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3。他还主张:随时进行宣传,保卫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被歪曲,并使之继续发展4。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革命实践,实现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要实现这个革命性的转变,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无产阶级就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看,各国无产阶级正是在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进而变成一个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维护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敏锐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完成自身的世界观与阶级立场的彻底转变后,自觉站在广大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在亲身的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中,指导着无产阶级反抗资本剥削与压迫的斗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在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必然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与掌握的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中变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因此自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起,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就遭到国际资产阶级的疯狂扼杀,马克思主义被当作幽灵一般看待。马克思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内外敌人展开最激烈的斗争的结果。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内外敌人不断抗争、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进行较量、革命道路充满曲折的历史。
  当前,世界仍然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在搞垮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利用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损、国际格局严重失衡的时机,加紧推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的进程,企图使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为此,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攻势。他们大力对外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在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仍然复杂而尖锐。
  国际大环境必然影响到我国国内这个小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存在一股企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反动势力。这些人不断变换手法攻击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制度。现在他们拿起了“普世价值”,起劲地鼓吹西方的价值、美国的价值,积极配合西方“西化”、“分化”我国战略的实施。他们断言:人类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的现代化。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认同这些“普世价值”,融入到人类的主流文明中去,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还有人肆意曲解中央领导人签署的文件或讲话中的个别词句,别有用心地为其鼓吹的“普世价值”张目,猖狂地攻击不赞成他们观点的人。这样,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就已经不单纯是个学术问题了。
  因此,在复杂而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人是不会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的。这是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只要还存在阶级与阶级对立,就不会有超阶级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承认阶级性就必然要否定普世性。阶级性与普世性是统一不起来的。需要指出的是,有人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普世性,试图把阶级性隐藏在普世性之中,起劲地鼓吹阶级调和,劳资和谐。认为在当今世界,劳资双方虽然彼此矛盾,但又缺一不可;一味斗争,只能两败俱伤,有害无益,只有劳资兼顾,才能共享发展利益,并进而提出和平斗争已经愈来愈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这已成为新时代的普遍真理。这种观点表面上也承认阶级及阶级对立,但在处理方法上无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在根本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性,其实质是维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麻痹无产阶级放弃革命,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实际上与伯恩斯坦鼓吹的折衷主义、阶级妥协以及议会道路的修正主义路线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则的彻底否定。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阶级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适应于所有的社会,而只能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现实也是如此。在当今世界,还没见哪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认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指导性,相反,他们甚至还批判、嘲讽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排挤与打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文化,始终居于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呼声与主张,则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指导学说,成为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事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只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学说。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成适应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的“普世价值”,岂不荒谬?!

    1. 刘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 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演变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若干理念问题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生成及其批判
    5. 储著武 边钰:改革开放40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与经验
    6.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7. 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8.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当代价值
    9. 钟瑛: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及其中国化新发展
    10. 抽象的“普世价值”是伪命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