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的货币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基本最强大的作用,就是金融运行的有序和货币币值的稳定。我国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凡是金融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调控职能比较健全和规范,能够充分行使金融职能和金融杠杆的时候,就有比较稳定而健全的金融环境,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信用循环比较畅通,社会资金效益比较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次大的经济波动,无不与银行信贷管理权分散、银行信用人为膨胀有关;而我国每次通过整治经济后渡过难关,都要从强化银行体系入手,依靠银行信贷的有效控制和严格管理。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朝着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的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金融调控中,政府部门的干预程度在逐渐缩小,自主实施货币政策的条件逐渐完善。尤其是在“八五”、“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在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持金融运行的平稳有序、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和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核心,没有独立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就不可能有稳定的金融,也不可能充分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保持经济稳定和结构合理的基本条件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财政经济状况稳定的标志;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是市场活跃、经济快速成长的表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中,20世纪50年代围绕动用财政上年节余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围绕财政与信贷分口管理的争论,改革开放过程中围绕财政职能与银行职能分工协调的争论,实质都是关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如何兼顾、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何安排、速度和效益如何统一问题的争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不仅以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为标志,还表现在各自功能的协调并最终以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为标志。实践证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失调必然加剧“膨胀——紧缩——再膨胀”的恶性循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已远远超出了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党和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利用国外资源和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条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和相关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对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是金融工作不断突破传统旧体制,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化,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过程。
1金融体制与制度的创新。包括: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到单一中央银行体制的初建到独立的中央银行体制的逐步形成;从证监会、保监会监管机构的建立到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从“统存统贷”到“差额包干”到“实存实贷”到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到汇率并轨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改革;以及从直接金融管制到间接金融调控手段的不断运用等等。
2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包括:中央银行大区行架构的形成;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的分离,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形成;以证券经营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等为主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以及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一个逐步开放的、金融多业全方位竞争格局的形成等等。
3金融市场的创新。包括:以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的货币市场;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以承销商为中介,以股票、债券为主要品种的证券一级市场,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场内交易为核心,以各地券商营业部为网络,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国债柜台交易的证券二级市场等等。
4金融业务与工具的创新。包括:保值储蓄、住房储蓄、按揭贷款,信用证、信用卡、代客理财、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银行柜台出售开放式基金、投资与保险联结、“银证通”等金融业务的创新;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货币市场工具创新;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股权证等资本市场工具创新等等。
5金融技术创新。如:金融机构资金汇划电子化,证券交易电子化,信息管理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电子货币“一卡通”、网上银行、网上股票交易等等。
目前,一个以市场化金融体制为特征的间接金融调控体系,以及多业发展、竞争格局以及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正在形成中。中国进一步的金融创新将主要取决于政府对中国金融所处阶段及其任务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以及因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力度和推进的速度。按照中国加入WTO后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要求,我国将在3—5年内向成员国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中国金融业不可避免地要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届时,将出现金融机构设置的全球化、金融活动和市场的全球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中国金融将不再是“中国化”的,而是“国际化”的。为此,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区域金融动荡,都将对中国金融的稳定和安全产生实质的影响。党和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以应对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外部金融挑战。
四、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的经济决策调整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