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陈云是中共八大确立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中最年轻的两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共同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和改革开放的奠基人。应该说,两个人的性格和作风,是各有特点的。邓小平可称为“举重若轻”—— 不惧风险和压力,敢于抓住机遇,突破开拓,格言是“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陈云可称为“举轻若重”——见微知著,长于治理,善于交换、比较、反复,格言是“摸着石头过河”。两人的经济主张也各有侧重点。正是这种不同,反映了事物的两重性,形成了“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的局面。
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邓、陈领导机制的形成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陈云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中仅存的两人,通过抵制“两个凡是”在全党取得了众望所归的地位。1977年3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带头呼吁让邓小平复出,尽管发言未能写入简报,但已经在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经邓小平和李先念多次向华国锋提议,陈云重新进入中央政治局,并担任中央副主席,主要分管政法和纪律。邓、陈领导机制的形成,始于1979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
1978年6月,出国和在港澳考察的三个经济代表团向中央汇报了国外日新月异情况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后,极大地激发了中央领导层的热情,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设备进行高速建设。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加快建设速度问题。会议总结报告号召,要组织国民经济新的大跃进,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放手利用国外资金,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8年基本建设投资从原设想的40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10年引进800亿美元规模,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总结讲话,1978年9月9日。
陈云对这个大引进计划有保留意见。7月31日,他向主持务虚会的李先念建议,会议最好用几天时间专门听听反面意见。他又向谷牧提出,务虚会是否多开几天,听听反对的意见,可能有些人有不同意见。《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他专门找有关人员说,引进资金那么多,又那么容易,但考虑过没有,引进了国外资金,我们中国要有配套资金。就算人家借给你那么多钱,我们自己有那么多配套资金吗?李正华:《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但是,由于陈云尚未进入中央决策层,意见没有得到重视。
12月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提出五点意见。针对党内普遍要求快的情绪,他提醒大家要清醒,引进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要一拥而上。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各方面都要上,样样有缺口,实际上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陈云的不同意见,引起了本赞成建设速度快些、规模大些的邓小平的注意,重新考虑几年内引进800亿美元规模的想法。
1979年1月5日,陈云将新华社的一份材料批转给邓小平,指出:“我认为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邓小平批示:“请计委再作考虑。”1月6日,邓小平找余秋里、方毅、谷牧等谈话,再次肯定陈云的意见“很重要”。他说:我们要从总方针来一个调整,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今年计划有些指标要压缩一下,不然不踏实,不可靠。同上书,第233页。
更重要的一步是,邓小平又同主持财经工作的李先念商量,建议成立国务院财经委员会,陈云任主任,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李先念赞同,并主动表示给陈云当副手。
3月21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访袁宝华同志》,《百年潮》2002年第7期。,搞现代化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的大国,80%的人口是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有些同志只看到别的国家发展快,只看到可以借款,没有看到本国的情况。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2页。
邓小平十分支持陈云的调整意见。3月23日他讲话说,中心任务是三年调整。这是个大方针、大政策。经过调整,会更快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这次调整,首先要有决心,东照顾、西照顾不行,决心很大才干得成。《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