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胡乔木晚年对中共党史及地方志研究的理论贡献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鲁书月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65岁的胡乔木再次复出。作为中共党史专家,他对中共党史学科在十年“文革”中的遭遇有了太多的思考。这种思考,带来他治史理念的新变化。而晚年他对地方史的高度关注,也促使了该史研究的新发展。

  一、对中共治史理念的新思考

  (一)对历史与政治关系的新见解

  历史与政治特别是中共党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长时期内理论界争论不休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就胡乔木而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渐趋向成熟。上世纪50年代初,他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以下简称《三十年》),是第一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来完整地叙述中共历史的。该书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政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共党史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但这本书也存在着过分把党史作为政治宣传品这个“不免带有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摆脱的一些弱点”。杨尚昆等著:《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共党史出现了“时然亦然,时非亦非”的现象。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种现象更是恶性发展。我们说胡乔木的《三十年》有过分宣扬毛泽东个人的弱点,可就是这样,在“文革”中,该书还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一顶顶的大帽子扣在它头上。这是把中共党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史科学重见天日。带着亲眼目睹的历史学灾难给他内心造成的伤痛,也带着多年对历史学研究的思考,重新复出后的胡乔木就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作了科学的阐述。

  他说:历史科学能为政治服务吗?可以回答说不能,也可以回答说能。这就看我们怎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如果借口有政治需要,就要求历史科学违背历史科学的真实,篡改客观事实,那样将不仅破坏历史科学,也将破坏社会主义的政治。因为依靠虚假的事实,不能构成历史科学,同样也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事实是最有力量的。事实不能永远被掩盖住。历史科学满足政治需要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历史向社会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而社会和政治则利用这种成果作为自己活动的向导。这样做,既完成了历史科学本身的任务,也完成了政治所给予的任务。这不但丝毫没有伤害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所应有的尊严,相反,它既增加了历史的荣誉,也增加了社会主义政治的荣誉。如果把历史科学和其他科学为政治服务理解成为一种从属于政治的临时的局部的甚至错误的需要,那就会像刚才说的,既破坏了历史科学,也破坏了政治本身。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是科学的政治,真正适合时代需要的政治,为生产关系服务的政治,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

  那么,历史学家如何做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胡乔木认为:可以是提出与迫切的现实问题有关的科学见解或建议;也可以是写出高水平的科学著作,开拓人们的历史视野,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能力,推动学术进步,争得祖国荣誉。胡乔木认为,在这些方面做出贡献,都是为政治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

  晚年胡乔木对历史与政治的关系所作的精辟论述,相对于他上世纪50年代的观点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新的治史理念,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 程中原:胡乔木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
    2. 纪念胡乔木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当代所召开
    3. 胡乔木是国史编研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4. 《我所知道的胡乔木》
    5. 朱佳木:胡乔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初创时期的二三事
    6. 胡乔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初创时期的二三事
    7. 胡乔木与《汉语大词典》
    8. 胡乔木与中国高等教育编辑出版专业的诞生
    9. 程中原:胡乔木与“八大”党章的修改及党章报告的起草
    10. 胡乔木反思中国二十年“左”倾错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