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它最早的成果可 以追溯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中国人民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年简史》,以及1958年由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师生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史研究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 结建国以来历史开始的。1979年,中共中央在准备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讲话稿的过程中,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简要回顾和初步总结。[1]接着,用一年零八个月时 间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在1981年的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历史决议》讲的虽然是党的历史问题,但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国 家的重大历史问题;具体起草的虽然是专门的写作班子,但邓小平、陈云等一些老一代革命家 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在党内四千多高中级干部和一部分党外人士中还进行过认真讨论。因 此,制定决议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高层次集体研究国史的过程,为此后的国史研究指明了正确 的理论方向。
接着,在胡乔木①的倡议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关于对建国以后各条战线的历史经验 作出有科学价值的总结、编撰系列专著的方案,并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央宣传部部署, 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当代中国》。这套丛书按照部门、行业、省市、专题分卷,历经十余 年,先后动员约十万多学者和干部参与编写,陆续出版了150卷,约1亿字,内有3万多幅图 片。它所利用的档案资料之丰富确凿,包含内容之全面系统,都是空前的。同时,有关方面还 出版了大量可供国史研究利用的文献档案资料。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共和国主要领导人的文选、文集、文稿、传记、年谱,有1949~1965年的《建 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重要文献 集 ①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② ,以及薄一波、杨尚昆等共和国重要领导人的 日记、回忆录。所有这些,都为国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借鉴中国历史上由国家设立国史馆的传 统,提议并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专事编纂和研究国史的当代中国研究所。该所建立后,创办了 以出版国史著作为主业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和刊发国史研究成果的杂志《当代中国史研究》,成 立了联系全国国史学界的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自2001年起,又经中共中 央书记处原则批准,集中力量编写并陆续出版编年史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还建立了 面向国史学界的学术年会制度,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合作创办了国史系。与此同时,许 多中央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政府也纷纷建立本部门或本地区的当代史研究机构,各 地的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在许多学科内也建立了当代史的研究部门,有的高等院校还开设了 国史课程,设立了以国史为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如果算上从省到县各级地方志部门 对建国后志书的编修,各级地方档案部门对建国后历史档案的整理研究,全国研究国史的机构 就更多了。这些机构产生了不胜枚举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众多的专门学者,促使国史研究作为 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逐步登上了学术舞台。
尽管如此,国史研究(包括国史编纂)与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目前从总体上看尚 处于初创阶段。多年来,国史学界的学者们在国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国史学的学科建设上做了 大量工作,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仍有待于深化和系统化。本文试图在学界已 有工作的基础上,再就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为国史研究学科体系的构 建添砖加瓦,抛砖引玉。
一、关于国史与国史研究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