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我所举办国史讲座第85讲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以下简称《国史稿》)系列讲座第八讲,由我所原副所长程中原研究员作题为“参与《国史稿》编写工作的一些体会”的报告。副所长武力主持讲座。
程中原结合20年来参与《国史稿》第三卷(1966—1976年)的编写工作,谈了从事国史研究工作的八点体会。
第一,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这一光荣事业,必须具有使命感、责任心、自觉性。程中原指出,参与国史编研工作是人生一大机遇,是十分难得的光荣事业。有没有使命感、责任心、自觉性,是可以由实践来检验的,即是否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是否尽心,念念不忘于《国史稿》的编写。同时,在遇到挫折、曲折、不顺利时,能否坚持,能否坚守,充满信心,毫不懈怠。
第二,《国史稿》总的指导思想和大的框架结构必须十分明确。程中原强调,《国史稿》编写一开始指导思想就很明确,十分强调要“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和荣誉”。以后又强调要发挥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功能,要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如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力求写出一部具有国家水平的权威性的信史;遵循中央的两个历史决议,同时要有创新精神;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荣誉;紧紧抓住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大力弘扬成就和经验,正确认识错误,总结教训;注意体现国史特点;夹叙夹议,文质兼备,详略得当。
第三,十分重视档案史料的查阅、搜集、整理。程中原指出,为写好第三卷,除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以外,还在中央办公厅、国家经委、铁道部、冶金部、教育部、文化部以及一些地方档案馆查阅了大量档案,还查阅了“两案”审理的部分材料。大量查阅和研究档案材料,使《国史稿》第三卷具有不少新材料。
第四,十分重视口述史料的采访、搜集、整理。程中原谈到,采访的作用,不仅能了解史实,收集史料,还能得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认识和正确判断。例如,当代所请邓力群同志系统讲解了所亲历和了解的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要人大事,后来编印成《国史讲谈录》(七本);还邀请相关部委和基层负责人来所作专题报告,他们都提供了宝贵的口述历史。但口述史料往往需要与档案资料等综合起来考察和运用。
第五,心里挂着问题,时时处处留心。程中原指出,毛泽东写批语推荐的徐寅生的《怎样打乒乓球》,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日常遇到的事情同打乒乓球联系起来,从中受到启发,改进、提高打乒乓球的技术。做好国史研究编写工作,道理也是一样的,而且更加重要。读书看报,搞剪报,搞摘记,长期积累,时时留意有用的史料、好的文章和语句、别人的观点和自己闪光的思想。
第六,要注重理论思考。程中原强调,弄清史实(来龙去脉)、辨明联系(前因后果)、作出判断(是非曲直)、提炼概括(探寻规律)、回答问题,历史研究与编纂的这些基本环节,都需要注重理论思考。在第三卷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对理论问题和历史问题的总的判断。例如,对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谈话的理解和评价问题,可以说是写第三卷遇到的最大难题。我们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全盘否定的办法,而是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以及当时条件,对谈话本身和实际影响作了比较辩证的分析。第二类是比较重要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1975年“整顿”中断的历史必然性。我们运用恩格斯关于社会悲剧的论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从现实、路线、理论三个层面分析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分歧,说明1975年“整顿”中断的历史必然性。
第七,要多写。程中原认为,研究心得和学术成果要形诸文字。从想到讲再到写,是多次概括,多次升华。采用的形式可简可繁,可长可短,可大可小。笔要勤,有所得时就写。可以写随笔、记事和论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要重视资料整理编纂。要选定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专著。要在某个领域取得发言权或者话语权,逐渐成为领跑者。还要注意学术成果的大众化,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公众享用,并传播到海外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国,喜欢中国。
第八,要虚心求教。程中原谈到,他当三室主任时,不仅抱着虚心向室内成员学习的态度,而且 向所外同行虚心求教。同兄弟单位团结合作,是做好国史编研工作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