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郑 珺    来源:《北京党史》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物保护工作在北京这座世界著名古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北京城的古都风貌保护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文化古迹遭到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的损坏,如大气中的酸雨对汉白玉质建筑的侵害;风、雨、雷、电、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损害,特别是北京很多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维修不及时导致损害进一步加剧。二是人为破坏,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除了火烧圆明园外,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均遭到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不仅对财物进行了疯狂掠夺,还破坏了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在20世纪203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和日军侵占北京城时,北京城内的多数文物没有得到修缮,甚至与垃圾为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相对和平,但是在“左”的错误和盲目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北京市古代建筑也遭到较大破坏。如“大跃进”中许多铁制文物被化为钢花铁水;“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被毁坏;1978年以后,由于对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又有许多文物古建筑被拆、被毁。90年代,对北京旧城危旧房的改造进入高潮阶段,一些比较好的四合院和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巷胡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高楼大厦。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终于认识到北京城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高水平的古代建筑,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2001713日北京申奥成功后就开始加大了对城市文物的保护力度,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北京市的文物保护观念发生了飞跃。

一、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历史转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市由于地铁和二环路等项目的建设,拆除了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城墙,兴建了一批立体交叉桥。这些建设工程使北京旧城风貌、城市道路布局和城市轮廓线发生了较大变化。近20 年来,为了尽快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房地产开发模式为主的旧城改造全面展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迫于加快改善旧城内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北京房地产开发热潮迅速深入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面对年久失修的文物,有人认为凡是旧的就是落后的,于是主张大拆大建剃平头、盖高楼有人认为古代建筑是阻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没有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和谐共存和有机结合,有些地方甚至把文化遗存当成“古代遗留的垃圾”进行快速处理,当北京市的街巷、胡同迅速减少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种“推平头”式的旧城改造方法、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北京市城市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可取,北京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观念出现了严重偏差,古代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世纪之初,北京市文物保护经历了从文物上升到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转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物保护的内涵逐渐深化、保护的领域不断扩大。

  在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要素的文物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完美和谐的古都城市格局,并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高度发展的民族历史文化,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文物保护观念的转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注重对文化遗产个体的保护,而且逐渐开始加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及其缓冲区的治理与保护。以对故宫的保护为例,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文明的历史见证,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8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作出了《关于划定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保护缓冲区的说明》,故宫保护缓冲区规划方案最初有两个草案,一个是范围较小的缓冲区,即皇城范围,面积为597公顷;另一个是范围较大的缓冲区,即以1984年北京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旧皇城及北城区(含故宫)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基础,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提出故宫缓冲区的范围,缓冲区占地面积为780公顷;建设控制区占地面积597公顷;故宫占地面积86公顷;共计1463公顷。经过市民投票,最终确定了范围较大的缓冲区保护方案。2005716,我国提交的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在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并顺利通过,故宫缓冲区保护方案正式生效。故宫缓冲区东起安定门内大街、东黄()城根、历史博物馆东侧路,南至正阳门,西至人民大会堂西侧路、西黄()城根、新街口南、北大街,北至北二环路,总面积为1463公顷,其中还包括什刹海、皇城、国子监、南北锣鼓巷五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规定:缓冲区范围内限制大拆大建,皇城区内禁止建设高度超过9的新建筑,并逐步消除不符合规定的建筑。现有的高层现代建筑逐步拆除、减高,缓冲区内的胡同、四合院实施严格保护,不成片拆除此范围内的胡同、四合院,主要街巷不再继续加宽。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的实施,使故宫外围环境传统风貌的历史真实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过去只注重文物本身保护的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对故宫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也彰显了北京市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与理念。

  在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物“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点、线、面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已经从单体文物或古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扩大到空间范围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市对首都城市整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城市发展思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把过去城市以拆旧建新为主,转变为以保护为主。20029月,北京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分层次控制、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按照 “三个层次,一个重点,文化融合” 的保护的思路,确定了保护的主要内容,并首次提出了对北京城进行整体保护的概念,即对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建筑色彩、古树名木10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保护。“三个层次”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一个重点”是把62平方公里的凸字形旧城区作为整体保护的重要地区。“文化融合”是要继承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商业特色,并使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个《规划》的制定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从整体上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对旧城区进行保护,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对北京城进行整体保护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

    1. 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参与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2. 新世纪以来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新态势
    3. 2006—2015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区县均衡进展研究
    4. 抗美援朝期间北京市优抚对象就业情况考察
    5.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跨区法院落地生根
    6. 王蕾 李自华:新编地方志的当代史研究价值述论
    7. 北京市交通委详解东部地区交通路网规划
    8. 北京市法学会举办“立法为改革助力”沙龙
    9. 2014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民生工作之医改养老篇
    10. 拓创新之源 为创新加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