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友好 恶化 敌对 缓和”看中苏关系近40年变迁
发布时间: 2010-12-16    作者:周晓沛    来源:国史网 2010-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我方利用派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葬礼的机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话说得比较艺术,以“祝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措词加以表达。据了解,苏方对此也一下子心领神会。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7月2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这是苏方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作出实际松动,正式确认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河的原则,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历次讲话中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
  对苏方的这种姿态,中方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提出恢复两国边界谈判。同时指出,它同消除“三大障碍”距离尚远。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强调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问题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如果戈尔巴乔夫在越柬问题上走出扎扎实实的一步,消除了这个障碍,他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这是第一次公开提出举行中苏高级会晤的问题。此前,1985年10月9日,小平同志请访华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带口信给戈尔巴乔夫: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办到的话,他或胡耀邦愿同戈尔巴乔夫会见。小平同志说,他出国访问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为这个问题他可以破例。
   1987年2月,双方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轮边界谈判。这是两国第三次边界谈判。双方都表示十分重视这次谈判,希望边界问题的解决能有助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中方团长是钱其琛副外长,苏方团长是罗高寿副外长。会谈气氛较好,双方重申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但措辞平和,都未纠缠过去长期争论的问题;同意从东段开始,根据条约规定,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具体讨论解决边界线走向问题;双方还确认,1964年边界谈判中工作小组达成的协议仍然有效。随后,边界谈判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
   1988年8月27日至9月1日,中苏双方在北京专门就柬埔寨问题举行工作会晤。这次会晤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启动外长访问的决策。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进行,谈判代表分别是田曾佩副外长和罗高寿副外长。他们彼此都很熟悉,对对方的立场也都了如指掌,每次谈判的时间都很长,而且都习以为常。最后一次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原定的晚宴时间不得不一再推迟。后来索性改成工作晚餐,边吃边谈。吃完饭后又继续会谈,一直谈到夜里快12点结束。到最后一分钟,才达成内部谅解:双方都同意,柬埔寨问题应通过政治手段予以公正合理的解决,双方都表示愿尽力促使这个目标的实现。
   9月16日,戈尔巴乔夫在谈到中苏关系时,公开对柬埔寨问题表明立场。他说,我们主张同中国关系正常化,愿意立即着手准备苏中高级会晤。9月20日,在联合国第43届大会期间,中苏两国外长举行了会晤。钱其琛外长着重谈了柬埔寨问题。谢瓦尔德纳泽外长表示,苏方愿意为促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作出努力。双方商定,中国外长将于年内访苏。
   12月1日至3日,钱其琛外长应邀对苏联进行访问。这是30多年来中国外长第一次正式访苏,主要任务是为中苏高级会晤作准备。代表团一行10人,住在离大使馆不远的柯西金街国宾馆一幢独门独院的老式小楼。小楼上下两层,除了主卧室、会客室和餐厅外,只有几个小房间,包括司领导在内,都是两人合住一间,我的房间靠近门口,正好在主卧室下面。

   抵达莫斯科当天,双方就进行了紧张的会谈,主要还是围绕柬埔寨问题。中方主张,在双方已达成的内部谅解基础上,明确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时间表,形成《共同记录》。我方强调,越南军队应在1989年6月底以前从柬埔寨全部撤出,中苏双方应有一致的主张并促其实现。苏方表示,希望尽早解决柬埔寨问题,越南应尽早全部撤军,但不愿明确承诺促越撤军的期限。双方在撤军时间表问题上卡住了。如果不能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邀请戈尔巴乔夫访华可能又成了问题。 

    1.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留苏教育研究
    2. 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3. 对中苏两国庆祝“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1周年活动的双边考察
    4. 苏共二十二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5. 1961年苏联驻华使节在中国自费旅行事件考
    6. 政治史与思想史的互动:史华慈对中苏关系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7.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8. 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
    9. 中俄解密外交档案汇编合作的最新成果
    10. 破镜重圆:1965~1969 年的中朝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