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高勇回忆耀邦二三事
1959年3月,“三年困难时期”刚刚开始,组织上调我去给胡耀邦做机要秘书。从那时起,我在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耀邦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勤政廉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宽厚待人,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毛泽东亲点团中央书记
1952年,胡耀邦在川北区党委书记兼行署主任任上,奉调进京。6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转达中共中央组织部电报:“调胡耀邦同志来中央工作,务于7月底抵京。”这样,胡耀邦于7月下旬带着秘书曹令中、警卫员小蓝和长子胡德平,一行四人来到北京。他们的行李只有三只木箱,胡耀邦两只,曹令中一只。到京后,当晚住在北京饭店,第二天搬到了中央组织部在东华门附近的翠明庄招待所。
胡耀邦上调中央,原定是任建筑工程部部长的。他7月底到京,很快就到“八一”建军节了,有关部门安排他“八一”节晚上去先农坛体育场看足球比赛。在看台上,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告诉他:“你的工作有变化,一两天内会有人找你谈话。”
胡耀邦对中央安排他去建工部工作是很高兴的。他打了二十多年仗,非常渴望搞建设,他说:“这下可以大搞建设了,可以盖大楼了。”他甚至把建国前二十八年概括成两个字,叫“革命”;建国后他也概括成两个字,叫“建设”。他这样概括,在“文革”中遭到严厉批判,说是“阶级斗争熄灭论。”
“八一”节后,果然有一天刘少奇办公室打电话来,说刘少奇要他晚上去谈话。
那天晚上胡耀邦从刘少奇处谈话回来,曹秘书问他:“工作定了没有?”他说:“定了,到团中央”。曹秘书发现他情绪不高。回到屋子,盘腿坐到床上,耀邦对曹令中说:“你看,我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要去做青年工作。其实,陈丕显、谭启龙都比我合适嘛。”事后知道,原来是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工作要变动,急需有人接替。刘少奇提出了三位接替冯文彬工作的人选,即胡耀邦、陈丕显、谭启龙。这三人当时都是年轻的省委书记,都是37岁,都是红军时期的红小鬼,又都在少共中央工作过。名单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大笔一挥,圈定了胡耀邦。毛泽东说,团中央的工作还是由胡耀邦来干好。
胡耀邦于8月10日到团中央上班,立即筹备团的一届三中全会。8月25日至9月4日,他主持召开青年团一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于8月23日和8月30日两次主持中央会议讨论团的工作。第二年(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又召开了团的二大,毛泽东接见团代会主席团,又一次讨论了团的工作。毛泽东这几次主持会议讨论团的工作,应该说把团的大政方针都定下来了,胡耀邦则结合青年团的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
毛泽东指示,青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青年团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他说,青年团要像地球一样,既要围绕党这个太阳(中心)转,又要自己转动,既要公转又要自转。
胡耀邦根据这个指示,把青年团思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提出《中国青年报》要多办一些副刊。一个时期《中国青年报》创办了《周末》、《自学》、《科学与卫生》、《长身体》、《长知识》、《青年团支部》、《舞台与影幕》等许多副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耀邦说,孔子生日要介绍孔子,中秋节要介绍中秋,还可以介绍穿裙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使自己长高一点,怎样才能不胖(当时还没有“减肥”这个词);他还说,青年人声音要响亮优美,女高音,男高音,低嗓子不行,枯燥的东西给人印象不深。这些都抓住了青年的特点,很受青年欢迎。
胡耀邦从1952年8月到团中央,到1964年12月调陕西省工作,在团中央工作了十三年。应该说,这十三年是团的工作朝气蓬勃、有声有色的十三年,也是最活跃、最有成效的十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