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人物春秋
刘亚楼与志愿军的第一次空战
作者:杨万青 齐春元    发布时间:2010/08/12    来源:《世纪风采》
  字体:(     ) 关闭窗口

  硝烟滚雏鹰迎考验 保和平盘弓待出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7月初,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了朝鲜内战。9月15日,由“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的7万余人在仁川登陆,并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悍然向北大举进兵,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占领平壤,直向中朝边境进逼。为了援助朝鲜人民,保卫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朝鲜政府的请求,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美国空军对中、朝地面部队和后方交通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给中、朝军队作战行动造成很大困难。为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志愿军空军参战。
  当时,侵朝美军的空军和海军舰载机总兵力已达14个联(大)队,各型作战飞机1100余架,其飞行员大部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此外,英国、澳大利亚、南非联邦在朝鲜战场上也投入了部分空军兵力,加上南朝鲜的空军兵力,有飞机100余架。而此时,中国人民空军仅有新组建的2个歼击航空兵师,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共有各型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仅有几十小时的空中飞行时间,且无战斗经验。敌我双方空军兵力对比如此悬殊,我年轻的人民空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0月底,刘亚楼主持召开空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组织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问题。刘亚楼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主要以步兵和为数不多的炮兵、坦克兵参战,与拥有陆、海、空军相互配合的美国军队作战,制空权完全操在美军手中,这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行动极为不利,后方交通运输严重受阻,严重的战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迅速组织志愿军空军开赴前线参战。”会上群情激昂,大家认为,现在是党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空军的非常时刻,也是人民空军接受战火考验、建功立业的紧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等到练好了再打,只能是边打边建,边打边练,在战斗中锻炼成长。刘亚楼同意大家的意见,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成长壮大的历史。毛主席说得好,革命战争‘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在战斗中锻炼成长,不仅是战争客观形势的要求,而且是促使空军迅速成长壮大的正确道路。”

  在确定志愿军空军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时,最初的计划是进驻朝鲜境内机场,直接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作战。空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基于这一情况,还对志愿军空军参战的指导思想、作战方针、兵力使用、参战时机和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
  出席会议的同志在讨论中都有一个共识,即:我志愿军地面部队是强大的,在朝鲜战场上,打仗主要靠陆军,最后歼灭敌人、解决战斗还是靠陆军。所以,空军部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应该是密切配合陆军作战。在各军兵种协同作战中,空军部队的活动应该以保障地面部队的战斗活动,满足地面部队的需要为前提。刘亚楼集中大家的智慧,明确提出了“为陆军服务,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的指导思想。
  会上还对志愿军空军参战后作战兵力的使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亚楼在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说:志愿军空军力量弱小,飞行员技术水平低,没有空中作战经验,而美国空军却很强大,在敌我空中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如果将现在仅有的一点兵力零打碎敲地使用,不仅效果不大,而且会造成和敌人拼消耗的不利局面,这是敌人最欢迎的。因此,不应该过早地零星地使用兵力,而应该将训练出来的部队逐渐积蓄起来,在积蓄到一定数量时,即至少可以出动100至150架飞机时,选择一个适当时机,集中地分批地使用出去,形成一定的战斗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空军的威力。而在正式参战之前,则应以飞行大队为单位轮番进驻前沿机场,在友空军(指苏联帮助中国东北地区防空作战的空军部队)的掩护下,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实战锻炼。
  最后,会议确定了“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的作战方针。12月3日,刘亚楼将上述作战方针及兵力使用的设想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看过报告后于12月4日批示:“刘亚楼同志:同意你的意见,采取稳当的办法为好。”
  党中央、中央军委在作出要组织志愿军空军参战的决定时,还指示刘亚楼要着手建立志愿军空军领导机构。

    1. 刘亚楼将军的故乡情怀
    2. 陪同刘亚楼司令员“参观”空战
    3. 科学运筹确保科学决策
    4. 1958年国共空军抢夺台湾海峡制空权内情
    5. 一代名将刘亚楼
    6.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陆战装备运用的基本经验
    7.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
    8. 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9.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妇女组织的社会动员
    10. 抗美援朝的意义不容低估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