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对我国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0-01-29    作者:郭晓平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1-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农村领袖人物

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的变革和几经重大的动荡,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领袖人物。这种历史成就英雄的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性会议表彰和命名活动有l2次。其中与农业有关的表彰,包括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79年全国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劳动模范表彰会,以及1989年之后,大约每5年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国务院各部委会议表彰和命名活动较多,包括l956年第一次全国粮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1956年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7年全国农业劳模代表会议,l986年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还有一些经中共中央有关部委、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批准,个别命名的劳动模范或授予荣誉称号、予以表彰的模范人物。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也以不定期或定期的形式,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农业劳动模范进行表彰和命名,或者个别授予称号。河南省于l9521月召开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445人。至l956年,河南省先后召开4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受到上述命名、表彰的农民,就是这里所指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领袖人物的代表。随着一个时代的到来走上社会舞台,又随着时代的变换更新自己的色彩,是农村领袖人物的一般的生存方式。自1950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至21世纪初,农村领袖人物的生成与存在,有以下几个阶段。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全面实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形成了新中国第一代农村领袖人物。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成为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和宣传的主要

依据。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明确提出了推选劳动模范代表的标准。其中关于农业劳动模范代表,推选范围为“从事农林、畜牧、水产等生产的农民和技术人员,以及农村干部、合作社及农会工作人员”;当选条件为“(1)带领组织群众实行生产互助或精耕细作勤劳增产,发家致富获有显著成绩者;(2)创造与引用新的品种、新的农具、新的科学技术,为农民效法并著有成绩者;(3)兴修水利有显著成绩者或护堤抢险有特殊功绩者;(4)饲养或医治牲畜,防治虫害、兽害有显著成绩者;(5)造林护林,合理采伐,改良土地或合理使用荒地,有显著成绩可资效法者;(6)在灾区克服困难,生产救灾方面有显著成绩者;(7)模范的农民协会或合作社等群众组织中组织生产的优秀工作者”。推选参加大会的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以老区及生产运动基础较好的地区为重点”。参加会议的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及列席代表l98人中,35岁以下73人,3655108人,56岁以上l7人;农业120人。水利38人,畜牧l6人,林业l5人,合作7人,渔业2人。参加会议的11名河南代表中,35岁以下4人,36555人,56岁以上2人;农业6人,水利2人。林业2人,畜牧l人;女性代表3人。农业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带有浓重的时代痕迹,反映出这个时期的生产水平,如生产支前模范、劳动互助模范、精耕细作模范、挖河模范、开荒模范、选种模范、治虫模范、打狼模范,以及果树模范、蔬菜模范、纺织副业模范等等。“奖励农业劳动模范,推广先进丰产经验”,成为“促进农业生产不断高涨的一项重要的政策”。

合作化运动过程中树立和涌现出的农业劳动模范。成为“组织起来”的典范。他们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团结和组织农民群众,发挥集体力量共同生产方面,因此具备了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鼓动的力量。典范的作用在恢复生产和互助合作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树立典型,带动周围,成为各地党组织和政府的一致认识。l95111月,农业部要求“各大行政区、省人民政府应即责成地方政府即时发现丰产对象”,“各选三至五名为本年全国丰产新纪录模范”。l95512月,农业部在《关于奖励农业增产模范的暂行规定》中,突出奖励大面积增产和提高科学技术对增产作用的奖励标准,并强调奖励增产模范同农业合作化运动相结合。大批互助合作的典型和大面积增产的典型涌现出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急于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的心态也开始出现偏差,为提高模范威信、树立旗帜,导致河南省鲁山县文香兰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报粮食产量等事件的发生。针对此类问题,农业部明确规定,“增产成绩必须确实可靠。报奖以前由省、县级农业部门查实产量,经当地群众公议,作出结论。然后逐极审查上报”。tgq9564月,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先后召开。参加会议的农业代表虽然是以国营农牧、农机、水利等部门和系统为主,但会议的目的是把全国范围的先进生产者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动力,以保证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与党和政府对于广大农民的号召是一致的。朴素的阶级感情,高涨的生产热情,既是这个时期农民领袖人物的突出特点,也是社会和农民的整体形象。而农村领袖人物则以其生产和组织的能力、率先垂范和出色成绩,走在了革命与建设队伍的前列。

()1957年到l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成就了具有这个时代特点的农村领袖人物。人民公社体制决定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大跃进”运动,自然灾害发生和经济政策调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极大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曲折的历程和多变的社会,使得这个时期的农村领袖形象在复杂的表象之下,构成了单一的实质特点。1956年,全国农业劳模代表会议开始筹备。在“多快好省”的要求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出台后,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代表推选要求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表要占到总数的60%左右,个人模范占15%左右,国营农场占l0%左右,农业技术推广站占5%左右。llo]19572月,实际通知参加会议的代表954人,其中合作社代表720人,国营农场、县农场、建设兵团、农垦局78人,农牧科技、教育90人,丰收县区、乡44人,互助组4人,其他l8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代表为75%,农牧科技与教育的代表为9%,都大大超过了最初的分配计划;而丰收区乡、互助组及其他代表加起来,也不足代表总数的7%。河南省的辛自修、苏殿选等,都是作为合作化运动的先进典型代表入会。鲁山县辛自修带领农业社战胜特大洪水取得丰收的事迹,在会议上引起很大反响。011195812月,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会议通知中规定,“凡是在1958年粮食或者棉花的亩产量全县()平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指标的县(),都可以派代表出席会议”,所以与会代表多达5000余名。上述数字不仅显示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果,也表明农村领袖人物互助合作的属性,以及生产技术成分的增加。这两个会议成为农业“大跃进”的动员令和由合作化走向人民公社的加速器,对农村建设模式和农村领袖人物产生及其存在形态,发生着极大的影响。鲁山县的苏殿选农业社在合并为大社以后,就“自己宣布是全民所有制”。河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出现人民公社以及率先实现人民公社化的省份。

此后直至l978年,没有召开过表彰农业先进人物的全国性会议,也没有召开过第一产业的行业性表彰会议。但是在这20年间,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不断被推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造就了一批具有政治热情,又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领袖人物。其中既有在革命与建设运动中保持先进的老模范,也有在人民公社化和生产运动中出现的新典型。耿长锁、李顺达、王国藩、申纪兰、陈永贵、吕玉兰、邢燕子等为其代表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亚于表彰会议。他们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推进分子,扮演的角色并不为自己所掌控。作为农业大省,河南20年间涌现出大量的在农业战线取得突出成就的先进人物。l9583月,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分别在林县、济源、民权、信阳、南阳等l0个地点同时开幕。这是河南省在农业全面“大跃进”中,采取哪里工作最先进就到哪里开会的一种新的方法。与会的ll00多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109名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积极分子,现场参观治山、治水、造林和小麦、棉花、水稻、烟叶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等经验,就地评比和交流。这次大会被称作“促进l958年农业生产跃进再跃进的会议”。此后,包括各种形式表彰和个别命名的先进典型,如史来贺、吕书墨、戚久旺、文香兰、刘应祥、龚文生、李禄兄弟、杨水才、卢忠阳、薛喜梅等,成为农业战线的代表人物。他们中间有农村基层干部、回乡和下乡知识青年、农业科技爱好者,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类型,但又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运动中走在前列;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普及农业科技;三是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献身于自己钟情的事业。

    1. 新农村建设与村级复合治理模式构建
    2. 要注重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
    3. 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对我国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历史考察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6. 集体化时代“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与形成
    7.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8. 加快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9. 综述: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10. 乡镇人大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