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6-14    作者:赵世洪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廊坊在新农村建设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高度重视保护农民利益和耕地安全,着力破解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和市场对接三大难题,把新民居、新产业、新农民、新体制、新文化一同打造,努力探索符合廊坊现阶段情况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以规划为先导

  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通过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植新、整合、统筹、预留等问题,确保不吃后悔药、不留后遗症。植新,就是把新的要素、方式、技术、方法等,通过规划植入农村发展之中。整合,就是把分散、破碎的要素整合起来,包括把零散的村庄整合起来。统筹,就是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新农村建设实现整体最优。预留,就是不急于求成,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制定规划,要注意五方面问题。一是防止规划滞后。坚持规划先行,使发展的机会成本最小,确保现在不走弯路、将来不留遗憾、长期不会落后。二是避免覆盖不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定规划时,要尽可能覆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三是提高品位标准。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应不断提高规划的品位和标准,在建好实用美观的新民居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污水、垃圾处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四是坚持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可以分成多个板块,引进多个开发商,但总体规划必须由政府来做。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统筹协调好各方关系。五是保证执行刚性。规划一经确立,就要坚决执行,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确保落到实处。

  以产业为支撑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必须以业为根,决不能搞无产业支撑的“空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使农民新的生活方式有新的生产方式来支撑和对应。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对于那些可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农村来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于不能够实现城镇化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城镇化,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可以围绕农业发展多种服务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选准发展路径。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廊坊毗邻京津的良好区位优势,决定了发展农业的基本定位是城郊——都市型的市场导向型农业和双节双高生态型农业。

  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口

  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区域发展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一是纳入城市化范畴的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完成城市化的新民居本来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功能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就要做到什么程度。

  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应建成“新农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民本、科学、特色。民本,就是适应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既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住宅的先进性,又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尽可能减少农民投入。科学,就是努力运用现代技术低成本破解传统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环境卫生较差等老难题。特色,就是尽可能体现农家特色、地方风貌和民族风情等特质,不搞成千村一面,不破坏生态环境。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长期任务

  新农村建设不能仅立足于改变村貌、提高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更应该注意提高农民素质,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生活、讲文明、明责任的新型农民。

  一是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要引导他们与新农庄、新生活方式和新农业业态相适应,不断提高文化思想素质、生产经营技能、参政议政水平。

  二是发展新文化。新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主要应突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地区特色精神风貌和健康高雅的乡俗民约。

  以破解瓶颈制约为关键 

  从操作层面来讲,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和市场对接是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瓶颈制约。推进新农村建设,应逐步探索破解这些关键性难题的有效途径。

  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关键是要做到“三个起来”:把土地价值做起来,让已有资金活起来,使产业发展转起来。

  破解土地流转难题。要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集约用地,建立并实行土地退出机制。

  破解市场对接难题。既要在维护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科学、合法、平稳地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又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农业生产和经营者与市场的对接更加顺畅有力。

  以新体制为保障

  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不能出现因村街归并、人口集中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涣散、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

  探索建立农村服务管理新机制。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注重管理规章制度等软件提升,把新农村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探索建立壮大集体经济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开展前就要做好统筹安排,兼顾各方利益,努力做到富民和强村相统一,有效增加集体经济积累,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后的社会管理。

  探索建立保障农村长远发展新机制。建立与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险向农村的延伸覆盖和城乡社会保障的等值化。

  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真正发掘市场的力量,确保市场良性有序,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新机制。要对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不断梳理、改革和完善,对已取得的经验进行规范性、模式性的总结、巩固和提升。要应注意进行有效督导,对各种问题进行很好地预防和解决,从而少付代价、少走弯路。(作者系中共廊坊市委书记) 

    1. 新农村建设与村级复合治理模式构建
    2. 要注重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
    3. 对我国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历史考察
    4. 对我国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历史考察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6. 集体化时代“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孕育与形成
    7.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8. 加快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9. 综述: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10. 乡镇人大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