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制度史
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12-15    作者:武 力    来源:国史网 2009-12-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政府发展经济责任依然任重道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建立以来,经过60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摘掉了贫穷落后农业国的帽子,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50·5%下降至2008年的11·3%;人均GDP也从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08年的22595元,我国不仅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2008年我国GDP总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已经位列第三,成为国际经济中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近90年代以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在短期内仍然难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但是也正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大陆与台湾经济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不仅是20世纪初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也是1949年建国时所不能比的。中国正在成为迅速上升、机会最多的经济大国。曾有不少人预言:21世纪中期,中国将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尽管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还排在很后的位置,正确认识中国今天的发展水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必要的。

  (一) 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距离尚远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30年奠定基础、30年高速发展,才取得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按照2008年的统计,我国大陆的人均GDP尚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而且资源的制约使得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也是困难很多。[5]

  首先,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中后期,城市化还未过半。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对工业化的压力越来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没有改观。中国虽然是一个工业大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尽管不断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还主要依赖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较低。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还主要依赖于国外,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也还较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较差、城市平均规模偏小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面对的。

  其次,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民主化进程还任重道远,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中国市场化进程。1992年以来,中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发展的制度取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各种市场不断完善,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企业和家庭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可以自主决策的主体。政府的职能也越来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中国的市场化水平正在日益提升。然而,不能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很成熟,不能说中国的制度转轨进程已经完成。各种影响市场体制建设的干扰因素还存在,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成,即政府经济职能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有效监督政府官员的机制也需要假以时日。

  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尚未实现,创新和科技水平还很低,国际竞争能力也很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号召和要求人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赖于要素的量的投入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使要素的投入有质的提高上,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却导致中国难以逾越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有制度约束下,追求政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落到实处。中共“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可见,需要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看出中央的新思路。从“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国推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部署,其中包括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还相对较低,同时,也说明了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就谈不上发展,而只能是简单的增长,没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就很难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经济发展将遇到的严重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还处于上述阶段和水平,而且还面临着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挑战:

  第一,国际政治环境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方面本身制度发育不完善,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在国际政治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安并试图遏制中国。。

  第二,国际经济环境的挑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其外贸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8%,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稳步提高,2006、2007年攀升至将近70%,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贸易依存度大增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摩擦。巨大的贸易顺差不仅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会加剧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同时加大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使外汇占款过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数额很大,但中国还不是一个贸易强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外部制约因素会相应增多。

  第三,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恰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十七大报告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40%-80%。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5~10倍以上。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在农业方面,水、肥利用效率低。发达国家已向喷灌和滴灌发展,而我国仍主要是大水漫灌,跑水、漏水严重。水、耕地、森林资源被加速消耗,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沙化加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都说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艰巨挑战,一些地方的污染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我国人均GDP才刚三千美元。显然,靠大量消耗和占用资源换取经济较快增长的路子已经再也走不下去了。

  第四,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过大的挑战。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

  第五,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中国推行了科教兴国战略,并要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的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经过制度教育改革,中国的受教育人数正在逐年扩大,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对世界而言还不是很高,加上中国内在的创新体制的不健全,因此,不利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培养。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正逐年缩小。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而中国经济发展又要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总之,中国的未来不会是坦途,需要做的工作仍然较多,任务仍然繁重。但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是光明的。中国人正在从事着最艰巨和最伟大的事业。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为中国人民的富裕、民主、文明做出贡献,而且也会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贡献。不仅如此,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会为世界做出贡献。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会改变,中国的“和平崛起”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已经再次证明中国有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化导向的政府;而2008年到2009年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举措,也再一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融合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优势的体制,中国经过60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保持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的智慧。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邮政编码100009)

  (摘编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

  [1]此为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60年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08&ZD006。

  [2] 1958年按照1957年不变价格,1978年则按1970年不变价格。

  [3]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5]据2009年8月8日中国国家保密局网站上刊登署名蒋汝勤的《力拓案件折射出什么?》所说,自从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以来的6年里,国外铁矿石供应商依靠提价就多从中国获取7000亿元人民币收入。该文随后被人民网等大量网站转载。

  

    1. 论新中国60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曲折历程
    2. 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
    3. 新中国60年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4. 浩然芳华:新中国60年学术史
    5. 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
    6. 新中国60年思想观念之重大变迁
    7. 新中国60年与中国文明的创造性复兴
    8. 我国60年国际科技合作成果
    9. 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轨迹
    10. 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与成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