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西部地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探讨西部大开发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对于推进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模式转向更加注重重点突破。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全面推进开发,在目前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因此,推进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应在坚持统筹兼顾的同时,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着重建设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以及一些地区性重点经济区,因为这些区域工业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能够成为西部发展的领头羊。
产业结构转向多元高端。近年来,西部的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能源与化学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等发展较快,但这些产业大多是初级加工业,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低。西部地区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得到的利益并不多,却承担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推进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应引导西部地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发展资源深加工环节,延长资源加工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真正形成造血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资源开发转向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重。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也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率先实行资源税改革,把更多的资源收益留在西部,同时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这些举措,一方面能让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能使西部有更多的财力去发展新能源产业。西部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资源,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资源。加快西部新能源开发,不仅能够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局面,而且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扶贫战略转向综合扶贫和持续扶贫。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贫困标准低、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以前给钱、给项目、着力发展经济的扶贫模式作用日益弱化。因为西部地区的贫困既是经济、生活贫困,也是能力、知识贫困,而且这种贫困是由历史、经济、自然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是一种慢性贫困和综合贫困。针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转变扶贫模式,树立综合扶贫和持续扶贫理念。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着力消除贫困的根源。
对外开放转向更加全面。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态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由沿海开放转变为全面开放。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比如,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抓住在新疆喀什、霍尔果斯各设立一个经济开发区以及建设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机遇,加强重点边贸口岸城镇建设,面向沿海和沿边两个市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同时,引导和鼓励东中部地区的企业与西部企业联合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 丁任重 《求是》杂志 张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