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专家解析 玉树地震
发布时间: 2010-04-15    作者:齐芳 金振娅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4-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地震基本知识与地震救援

  玉树地震又一次造成巨大灾难。面对这一灾难,人们又一次发问,地震能预报吗?

  (一)地震能否预报

  李小军(国家地震局研究员)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几种。分别指10年内、一二年内、3个月内和10日内。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二)什么是地震前兆

  李小军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一种是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一种是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三)何为一级响应

  李小军

  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况,民政部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其中,一级响应为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四)地震的震波、震源与震中

  赵俊猛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级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五)地震的破坏程度与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

  李小军

  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也与地震烈度有关。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此外,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也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六)我国为何大地震多发

  李小军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1. 玉树地震一周年重建纪实:雪域高原凝聚不屈力量
    2.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3. 聚力托举新玉树——写在青海玉树地震百日之际
    4. 玉树灾后重建的政治文化建设
    5.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6. 哀悼逝者 更勿忘亡羊补牢
    7. 平凡公平的志愿者
    8. “玉树不会忘记”:危难时刻 党旗在飘扬
    9. 创造“在校师生零死亡”奇迹的校长布周才仁
    10. “中国式救灾”:尊重生命 彰显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