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与地震救援
玉树地震又一次造成巨大灾难。面对这一灾难,人们又一次发问,地震能预报吗?
(一)地震能否预报
李小军(国家地震局研究员)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几种。分别指10年内、一二年内、3个月内和10日内。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二)什么是地震前兆
李小军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一种是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一种是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三)何为一级响应
李小军
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况,民政部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其中,一级响应为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四)地震的震波、震源与震中
赵俊猛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级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五)地震的破坏程度与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
李小军
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也与地震烈度有关。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此外,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也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六)我国为何大地震多发
李小军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