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经济改革构想的演进及其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2010-01-30    作者:赵士刚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1-3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搞好宏观控制”与“搞活微观”的“统一论”

   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逐步提上日程。陈云积极推动这一改革,他在1983年9月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写信给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说:“城市工商业改革已有几年,似应总结经验,以便继续前进。”陈云给赵紫阳的信,手稿,1983年9月13日。

  在信中,陈云进一步从宏观与微观相互关系着眼,在考虑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和政府职能转换问题时,重点强调要“政企分开”。他说,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领导部门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时间议大事,加强宏观方面的指导和控制”陈云给赵紫阳的信,手稿,1983年9月13日。。他的这一意见,对当时正在起草中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起了指导和支持作用。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陈云在书面发言中,赞成《决定》提出的计划体制改革的四点意见。

  这四点意见是:1、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2、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3、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4、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参见《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351页。

  这四点意见具有很大的突破意义。一是“计划经济”概念被全新界定了,所谓“计划经济”就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这是新的目标模式的总称。二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对微观经济直接控制的“指令性计划”不必为主,间接性的“指导性计划”同样是其“具体形式”。这个《决定》另一处还说“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50页。,以“指导性计划”为主要手段的意思一目了然。

  但是,在这段话中,“市场经济”仍然维持了传统的含义,即“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它仍被限制在少量产品和行业中,而没有把“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打通,这是一个局限性。

  从这时起,陈云说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时,其含义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他在1985年9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从全国工作来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话现在没有过时。”“当然,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计划方法不同,但都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经济调节手段。指导性计划并不等于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的调节。”“计划是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陈云文选》第3卷,第350页。

  陈云在这里讲“计划经济为主”,并不是再回到直接的“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老路上去,而是为了强调“指导性计划”的作用;他强调“搞好宏观调控”,也不是为了管死微观经济,而是为了“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他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计划经济为主”,用意很明显,就是强调国家既要用直接手段,也要更多地用间接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以保持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而不能让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为主。或者说,“计划经济为主”并不是指微观板块上的面积大小分割,而是指宏观控制对于搞活微观的指导性或制约力。应当看到,这是用原有的理论概念对“计划”与“市场”关系作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的理解。因为在间接性手段的“宏观控制”下,计划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基础上的计划,市场是处于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两者之间达成辩证的统一。陈云的这个构想,可以称之为“搞好宏观控制”与“搞活微观”的“统一论”。

  陈云在提出这个“统一论”时,讲得比较多的是“搞好宏观控制”这一面。这是因为全面改革以来,中央的权力下放较多,地方和企业的投资冲动得不到必要的控制。事实上,权力下放比较容易,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则比较难。由于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来不及建立,就难免出现一种暂时的两难困境:宏观控制放松了,出现一个很不规范的市场;市场空间扩大了,又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状况。

  这样,宏观经济过热问题越来越突出。1984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1985年1—7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2.8%。对此,邓小平在1985年8月2日接见外宾时,曾就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太快问题说:“听起来可喜,但有不健康的因素。”《陈云文选》第3卷,第351页。陈云引用了这些数字和邓小平的话,说:“这样高的速度,是不可能搞下去的,因为我们目前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都很难适应这样高速度的需要。”“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陈云文选》第3卷,第351页。

  此后,经济过热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1988年夏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局面。针对这个问题,陈云继续强调“统一论”中“搞好宏观控制”这一面。1988年10月8日,陈云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强调说:“我们需要改革。但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乱套。”“要扭转当前混乱的经济局面,首先要靠财政平衡、特别是中央财政平衡。”“票子发行的权力要高度集中,我看还是要‘一支笔’。”《陈云文选》第3卷,第366页。他强调要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说:“权力太分散就乱了,搞活也难。”《陈云文选》第3卷,第 366页。后来,陈云又几次强调不能太分散了,认为前几年权力下放过多,是经济混乱的一个根本原因,“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中央要集中必要的权力”陈云同李鹏谈话记录,1990年9月10日。。对此,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人谈话时说:“陈云同志讲,各路诸侯太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自为政。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中央的话不听,国务院的话不听,这不行。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

  尽管陈云较多地强调“搞好宏观控制”这一面,但同“鸟笼比喻”一样,他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要片面强调集中,而是为了更好地把经济搞活。他的这个根本的出发点,是同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当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我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相一致的,是与深化改革并行不悖的。

  因此,陈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个构想,对稳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1. 邱霞:论陈云的改革方法论
    2. 陈云与调查研究
    3. 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4. 王蕾: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强化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实践
    5. 吴超:陈云与新中国初期的劳动保护事业
    6. 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7. 储著武 桂奕菲: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考释
    8. 李正华:陈云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
    9. 宋月红:陈云谈台湾问题的一则史料
    10. 陈云: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