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与毛泽东在一起
胡乔木从1941年到1965年给毛主席当了24年的政治秘书。我从1979年到1984年给胡乔木当过5年秘书。
乔木同志是如何与毛主席结缘的?概括地说,是一篇文章引起毛主席对乔木的注意;“三本党书”、一个“历史决议”、80篇文稿,使毛主席对乔木越加器重。
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是指乔木193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中国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陈伯达看后很欣赏,就推荐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说:“乔木是个人才。”从此时起,毛主席就把乔木记在心里了。1941年2月的一天,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大贬沟找乔木谈话,说毛主席的秘书周小舟被派往冀中地区当宣传部长去了,毛主席身边人手不够,决定调你去当秘书。乔木听了有些顾虑,说:“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可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呀!”王若飞说:“这可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啊!”乔木不好再说什么,很快就从大贬沟搬到杨家岭毛主席身边去了。
“三本党书”
“三本党书”是指《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毛主席把这三本书称之为“党书”。乔木说:我刚去主席那里不知道做什么。我看到主席在亲自校对《六大以来》的清样,就说:我来干这个事吧。毛主席说:你可是找对任务了。毛主席又说:校对工作很难,一定要认真。这不是一般文字上的校对,还要看看六大以来的重要文献,包括正确的与错误的,有无遗漏,编辑是否合适。乔木接手后,在毛主席的指导下,用了8个月的时间,这本汇集了518篇文献、共280多万字、分上下两卷的书,终于在1941出版。对此,乔木回忆说:“编《六大以来》,使总结历史经验得到了一个武器。把党的历史文献编出来,使正确的和错误的对照很明显,一些犯‘左’倾路线错误的同志看了口服心服。”由于党内高级干部对这本书普遍反映很好,毛主席又于1942年初指定乔木和陶铸负责,再编一本《六大以前》。因为有了前一本书的经验,这本书很快就完成了。《六大以前》共收文献184篇,分上下两卷。紧接着,毛主席又要乔木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再编一本针对性强、篇幅又不太长的《两条路线》。乔木出手很快,1943年8月正式动手,一个月后于9月5日印出。毛主席对这三本书评价很高,他在1943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现在党内的主要危险是闹独立性,我们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1941年5月,我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毫无影响。6月后编了党书,党书一出,许多同志解除武装,才可能召开1941年九月会议。大家才认识10年内战后期中央领导的错误是路线错误。”胡乔木后来也说,通过编书,得到了毛主席的教诲,对他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使他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毛泽东思想,并为后来参与起草历史决议奠定了基础。
一个历史决议
一个历史决议,是指1945年6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据乔木说,这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从1944年5月开始启动,中央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由任弼时召集,成员有:刘少奇、周恩来、康生、张闻天、彭真、高岗。这项工作由任弼时主持。他先后写了三稿。到第三稿时,毛主席要乔木参与修改。乔木把原来的7个问题归纳成4个问题,全文从1万字压缩到7000字。后来因任弼时忙于别的事情,毛主席就请张闻天在乔木修改的基础上改出一稿。从1945年春天开始,毛主席又在张闻天稿子的基础上做了7次大的修改,乔木从旁协助。毛主席重新恢复了乔木写的框架,从政治(包括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除了“政治上”由毛主席亲自改写外,“组织上”和“思想上”在毛主席指导下,由乔木负责改写。决议草案提交七中全会讨论期间,胡乔木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交给毛主席定稿后提交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应该说,胡乔木对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形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80篇文稿
80篇文稿,是指胡乔木同志从1941年6月至1949年2月进入北平之前写的社论和评论,已收入他的文集。实际上不只80篇。据胡乔木说,这些社论和评论,多数是毛主席出题目,由他写出后交毛主席修改。开始修改得较多,后来逐渐掌握了主席的思路和文风,改得就比较少了。特别是1946年4月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驳蒋介石》,主席只改了标题,内容一字未改。该文驳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的讲话是制造谎言,把撕毁东北停战协议和政协会议协议的责任全部推到共产党身上,为全面发动内战做准备。原来的标题是《驳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议上的讲话》,毛主席把“在”以后的几个字删去,变为《驳蒋介石》。乔木说,这篇社论还引发了一段故事。1946年夏天,毛主席在湖南的老师符定一(原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解放后任中国文史馆馆长)应邀去延安。符老对毛主席说:《驳蒋介石》这篇文章,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文风泼辣,在国民党统治区影响很大,是否出于毛主席的手笔?毛主席说:“这是我的秘书乔木写的。”符即提出,我一定要见见乔木。
(摘自《党史文汇》2013年第4期 黎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