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央政府把新型城镇化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以制度变迁为突破口逐渐破除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将会是未来几年的大势所趋。
农民工面临收入水平低、缺乏社会保障等多种障碍
我们深入郑州宇通客车和开封新大新材两家上市公司,对农民工的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状况、工作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近4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370份。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理清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之一,在中国面向全世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群体虽然获得了一定的非农收入,但这种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高达88.1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太低,难以在城市稳定地生活。可见,收入水平低是困扰农民工稳定在城市的首要问题。31.89%的受访农民工将食物作为日常最大的开销,平均食品消费占收入的31.27%,恩格尔系数较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低。
二、居住条件较差。住房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安居才能乐业,但目前农民工的住房状况却十分糟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6.83%的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在打工所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仅有19.92%的农民工拥有属于自己的商品房,却面临着巨大的还贷压力。高昂的房价将绝大多数农民工和繁华的都市隔离开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在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地三五成群地租住房屋,不仅人均住房面积小,且设施简陋,居住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防火、防盗安全保障。
三、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范围往往局限于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又脏又累以及充满危险甚至是对身体有伤害的工种,本应受到更大力度的保障,但由二元的户籍制度决定的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把他们排斥在外。根据调查结果,有16.38%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这一部分受访对象直接将社会保障不健全列入难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不彻底解决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就不会顺利,他们在融入城市时总会存在后顾之忧。
四、缺乏应有的社会福利。由于现行的福利政策是以户籍人口为参照指定的,所以没有城市所在地户口的农民工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和公共产品,如房贴、最低生活补助、城市职工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等。调查结果显示,将子女无法上学列入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的问卷达3.24%。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缺失使农民工群体产生了剥离感,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心里念念不忘的却是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城市过客心态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20.27%的农民工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生活的打算。
五、农民工群体的自身因素。农民工群体学历普遍不高,缺乏相应的技能。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72.97%。工作中,占52.16%的受访者反映心理压力较大,生活和工作中常伴有焦虑、烦躁的情绪,有71.35%的农民工感到孤独,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些农民工还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而这些因素也影响着他们是否留在城市的选择。
政府应着力解决农民工的住房、技能培训等问题
根据此次调研的结果,在370位农民工中有295人希望留在城市,高达79.73%,足以说明农民工群体自身具有强烈的城市化需求。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较差的居住条件是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这就迫切需要政府改变现有制度规则,对束缚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进行调整,在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使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一、加大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其要想在城市扎根,实现稳定发展,住房问题是最大的实际障碍。如果仅仅依靠商品房市场,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承担。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庞大,各级政府应该加大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向其倾斜,同时配套相应的制度支撑,引导保障性住房市场合理健康发展。具体的措施上,首先政府应该利用“三房合一”的历史机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宽其申请条件,尽最大可能向农民工群体倾斜;其次,在过渡阶段可以适当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职工宿舍,对拥有此种需求的企业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再次,政府应该着手解决住房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现状,制定政策抑制住房空置,鼓励闲置住房对外出租;还可以积极尝试保障性住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适当引导慈善机构、非营利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住房等,改变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单一的弊端。
二、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公平。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提升到了法律层面。河南省各级政府在教育公平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目前郑州市中小学有3万多外来学生,占同类学生总数的34%,其中90%涌向公办学校。即使面对这样的外来人口的冲击,郑州市教育均等化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13年中招已经完全放开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一些隐性的障碍依然存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有时仍需要缴纳变相存在的借读费。另外,除了借读费之外,部分学校没有真正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时附加严苛的条件,以种种理由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这些隐形障碍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预期大大降低,因此地方政府要不断扫清各种隐性障碍,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公平,为彻底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当前很多农民工自身的技能水平、专业水平较低,而企业对于高技能的焊工、机修工等需求较大,这就造成一方面简单体力劳动者就业困难,一方面企业无法找到足够的高技能员工。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25.6%。破解这一难题仅仅依靠企业内部培养无法充分解决,而目前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培养结构上也存在失衡现象。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第一,目前各种培训学校质量参差不齐,有政府主导的,有个体经营的,有政府与企业联办的,个体与企业合作的,还有各部门组织的培训,这就造成了培训工作的多头参与和混乱无序。政府应当整合资源,加强对培训学校的监督审核工作。第二,目前的培训多集中在厨师、美容美发等行业,针对汽车维修、中高级电焊工等企业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的培训不多。政府应当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委托具备培训资格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就业培训。第三,做好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民工了解参加技能培训对自己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采取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郑州大学教授李燕燕、河南大学教授张建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