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发布时间: 2010-06-01    作者:张乡仆 苏宏    来源:国史网 2010-06-01
  字体:(     ) 关闭窗口

  设“香玉杯”艺术奖

  1987年10月,常香玉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她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鼓掌。在剧场演出时,由于观众欢呼不止,她不得不频频谢幕,又一再返场。最后,艺术节组委会奖给她一只“香玉杯”。捧着这只奖杯,她感到荣耀无比,但转念一想:若把“香玉杯”代代相传下去,为培养豫剧人才、排出更优秀的戏再加一把劲,岂不更好?好花不常开,自己还是化作一捧春泥吧!过后,她将自己对此事的初步设想向丈夫和盘托出,立即得到陈宪章这位幕后剧作家的鼎力支持:“咱俩算是想到一块啦。这件事,要筹划得细致周到一些,使这项每年一度的评奖活动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常香玉首先向河南省文化厅书面汇报了她的想法,她提出自筹资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每年评奖一次,奖励对象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秀人才。文化厅领导对此大力支持,当该方案呈报省委后,也很快被批准。这样,“香玉杯”艺术奖的筹备工作自当年12月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曹禺、王蒙、高占祥等领导和专家闻讯后,欣然为常香玉题词。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特意为“香玉杯”题写了杯名。

  1988年5月1日,65岁的常香玉承包了河南省豫剧一团,重返舞台演出常派名剧。她风趣地对别人说:“现在,我不能演红娘了,但我能演崔老夫人,为女儿孙女配戏,来个三代同台。”

  此后,常香玉以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带领豫剧一团进工厂、下农村、上矿山、到军营,辗转河南、陕西,冬去春来历时9个多月,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多,为“香玉杯”艺术奖筹集到了22万元基金。

  1988年10月7日和1989年4月11日,两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圆满结束,评委会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当场评选出24名“香玉杯”艺术奖获得者。常香玉和其他评委一样,也仅占其中的一票。在隆重的颁奖大会上,常香玉激动万分地说:“为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

  临终风采照千秋

  由于病魔缠身,1998年,75岁高龄的常香玉自感来日无多,于是她只争朝夕,加快了把自己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传给后人的步伐:她把自己早年几出戏的录音磁带送给时任河南省南街希望戏剧学校校长的孙菊英,要她时常放给学校的孩子们听;她把弟子虎美玲叫到家里,再给她说说《花木兰》;她给弟子王希玲、卢玉琴打电话,在电话里给她们说戏词。

  2004年4月7日,身患癌症刚刚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做完手术才几天的常香玉,看到住院部走廊里也住着病号,便为自己独占三人间的病房而感到过意不去,遂执意从套间搬了出来。住进单间后,常有病人和家属从门缝“偷窥”大师的风采,她就不顾医生的劝阻,走出病房和大家合影。4月20日,她对医护人员说:“国家花钱不少了,我心疼哟,没用了,不要再给我用值钱的药了。”5月14日,她将省公证处的两位同志请到病房,立下遗嘱。遗嘱中写道:“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医务工作者给予我最好的治疗……看一下我的组织费是不是每月都交了,若未交齐,由我的儿子陈嘉康代我补齐……我的后代子孙都要记住: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无论任何时候,谁都不能利用我的名义和社会影响,去做有害于或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直至生命弥留之际,她还不厌其烦地再三叮嘱子女:后事一定从简、从速,不发讣告,不能因为死人耽误活人的工作。

  6月1日,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因病去世,享年81岁。常香玉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她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人格却化作丰碑,永留人间。

    1.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陆战装备运用的基本经验
    2.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
    3. 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4.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妇女组织的社会动员
    5. 抗美援朝的意义不容低估
    6. 专家座谈《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伟大精神产生伟大力量
    7. 对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8.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的爱国情感教育
    9. 抗美援朝文学的历史功绩
    10. 抗美援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代耕制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