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发布时间: 2010-09-01    作者:杨洁篪    来源:《求是》 2010-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防止外部突发事件和国际纠纷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对世博会成功举行十分重要。我们针对世博会参展方多、涉外问题复杂敏感等情况,全面进行梳理,妥善处理外国国家馆日冲突、参展方排序挂旗、一些国家展馆内容引发争议等问题,确保世博会的顺利进行。

  民间外交深入人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互动创造了广阔空间,成为世博画卷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官民互动亲,接触“零”距离。上海世博会打破了各参展国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局限在园区内的惯例,开创了“园区”和“社区”相对接的新经验。在上海市政府和世博局的精心组织下,100多个街道和乡镇与参展国、国际组织对接,使各参展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工作人员得以与普通民众进行“零”距离接触,广大市民因此领略到外交大舞台的魅力。

  一些老百姓的小故事,真切而生动地体现出民间外交的巨大魅力。日本家庭主妇山田外美代在38天里参观了373个展馆,成为家喻户晓的“世博奶奶”。她每天参观乘坐的公交车队主动邀她做客包粽子,共度端午佳节。世博会中外志愿者担当起“民间大使”,热情播种友谊。上海“世博人家”不但为外国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也在民众之间架起友谊之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园外案例。丰富多彩的民间外交,大大拉近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距离,成为连接各国人民的情感纽带,为中国外交打下了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绿色外交丰富多彩。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低碳实践”是世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人类低碳文明的一次重要探索。它促进了有关国际合作,为绿色外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世博会汇聚了绿色科技,也为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展会期间,各国领导人就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各参展方从政府到企业,都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议题,相关国际研讨、商务洽谈十分活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在世博会后公布评估报告,“将汇集在上海的绿色智慧推广到世界每一角落”。

  中国作为主办方,不失时机地把绿色世博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主要议题之一。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来访的各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达成广泛共识。我们高度重视马尔代夫、密克罗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国的特殊关切,提出了加强合作的主张,与欧洲、非洲等领导人就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中方的主张获得各方积极回应,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经济外交拓展深化。上海世博会正值世界经济开始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复苏基础尚不牢靠。中国强劲的经济走势、充满机遇的巨大市场、活力迸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全球视线,许多国家对上海世博会寄予厚望。我们把上海世博会作为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窗口。推动各方克服危机积极参展,使世博会规模不降反升,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增强了各国经济信心。我们坚持以政促经、以经促政,为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穿针引线,为“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服好务。华为等一大批企业也积极投身世博外事工作,接待了几十批前来世博参观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部长,展示了中国企业的精神风貌。

  世界各国也把上海世博会作为加强对华经济合作的宝贵机会。各国纷纷组成重量级代表团,大力推介本国优势,扩大对华经济合作。澳大利亚在展会期间计划举行上百场商贸活动,南非数十家大型企业联袂亮相世博会,寻求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西班牙地方各区纷纷在上海等地进行巡回展示,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世博搭台,政府推动,企业唱戏,不仅拓展了中外经济合作,也为全面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夯实了基础。

  公共人文外交实现跨越。上海世博会历时长达半年,受到中外媒体广泛关注,以其特有的持续性和广泛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公共外交平台,更是促进中外交流、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公共外交实现了许多突破和创新。我们邀请了67个发展中国家的100名记者组成联合新闻团来华采访,并组织两批外国常驻记者专门赴沪,对上海世博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一些参与世博工作的资深礼宾大使专门接受媒体采访,与网友在线交流,向公众介绍筹办世博过程中的精彩故事。驻外使领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世博进社区活动、组织世博花车游行、推动举办以庆祝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纳斯达克开市敲钟仪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世博热”。

  上海世博会也是人文外交的一场盛会。世界各种文明欢聚在此,中国清明上河图、丹麦美人鱼、埃及法老黄金面具、墨西哥瓦哈卡马林巴琴、布隆迪大鼓等人类文化瑰宝集中亮相,世博会期间还将有两万场演出,中外观众足不出园就可享受全球文化艺术盛宴。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心灵的沟通,在各国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的今天,它对于促进多元文明对话,唱响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对于宣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1. 2002年 上海获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2. 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3. 告别世博,永留世博——上海世博会旗林降旗侧记
    4. 世博见证“中国智造”变迁
    5. 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6.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7. 世博外交站在人类共同屋顶上
    8. 上海世博会首场试运行总体平稳
    9. 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10. 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