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再探
发布时间: 2011-10-14    作者:叶明勇    来源: 2011-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同一时期,湖北石明松等科研人员从1973年开始,经过持续10年的研究,培育粳稻15种、籼稻2种。他们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73”在1985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和975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同上书,第89~90页。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6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1985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同上书,第89页。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1976年到1985年,10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同上书,第89页。

  另外,小麦高产新品种试验也取得成功。代表人物是李振声,他1956年在陕西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到1979年,该项研究取得突破,并在黄河中游一带成功推广。同上书,第128页。他培育的小偃6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孙自法:《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

  cn/chinese/rwycx/67805htm。从在全国范围看,到20世纪80年代末,小偃6号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使小麦产量增产60亿斤。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从野草中寻找灵感的科学家——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第6期,第1页。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齐芳:《李振声:小麦人生》,2007年2月28日《光明日报》,《人物》专栏。新华网山东频道:《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http://wwwsdxinhuanetcom/sdsq/2007-02/28/content_9379619htm。

  因此,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使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大幅增产,从而解决了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农业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过去,人们一般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推广,毫无疑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和我国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村成功改革起到良好启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还有其他一些为人们所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家这一时期采取提高粮食收购价、限定粮食征购数量而扩大进口粮食等特殊政策,为农民多劳多得的承包积极性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和可行条件。另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考察,“四三方案”引进大化肥厂成套设备,并迅速建成投产,成倍地增加了单位化肥施用量,使得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对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给予了有力支持。籼型杂交水稻和优质高产小麦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将粮食亩产大幅度增加,使得农村经济改革如虎添翼,取得了粮食产量连上新台阶的巨大成就。这些因素都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增长不但建立在适合国情的生产关系之上,而且是建立在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它们共同支持了农村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进而为我国经济全面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

    1. 论新时期军事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时代责任
    2. 刘维芳: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历史演进
    3. 王蕾: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形成
    4.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的海洋权益管理
    5. 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
    6. 新时期中国电影体制研究(1976~1993)
    7. 新时期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8. 论我国新时期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9. 郭明义: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优秀代表
    10. 对新时期海军两个战略重点的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