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八十年代的中国轻工业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杨波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各地轻工部门和生产企业、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六五”计划期间服装这个传统老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对外引进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作,效果是显著的,发展是很快的。

  食品、饮料行业的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最突出的是方便食品如方便面等和快餐业的迅速兴起,以及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饮料的大举进入,使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和饮料工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不得不改换门庭或升级换代,有的则被淘汰。可喜的是,在这一变革中,闯出了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新饮料——广东“健力宝”饮料,并很快发展壮大,走向国际市场。浙江杭州的“娃哈哈”食品以及其他一些老食品厂和新兴起的食品、饮料企业也茁壮成长,很快成为全国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如河北以北方杏仁为特色的“露露”饮料,海南以椰子为特色的“椰子汁”饮料等,不仅具有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而且也较早地引导了天然、营养、回归大自然的健康食品消费潮流,受到了国内国外消费者的欢迎和称赞。

  酒,在食品、饮料工业中算是一个大行业。我国传统的酒工业,主要是生产以高粱、地瓜干等为原料的高度数的白酒,群众的消费习惯也大多是喝白酒。此外,也生产一部分以大米为原料的米酒,也就是大家说的黄酒,如浙江的绍兴酒。至于西方国家传进来的啤酒,产量很少,人们也不大习惯喝。葡萄酒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很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的消费量增加很多很快,酒的产品结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白酒的产量增长很大,特别是几大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汾酒等的产量成倍或几倍地增加,但增长更快的是啤酒。年轻人大都喜欢喝啤酒,喝白酒的比较少。全国啤酒的产量1986年达到413万吨,相当于1978年产量40万吨的10倍。到九十年代初突破1000万吨,现在则超过2300万吨,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第一为美国)。我国历史最长也是最有名的啤酒——青岛啤酒,在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产量还不到2000吨,经过多年不断的技术改造,产量逐步增加,到1978年产量也只有3.7万多吨。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老厂技术改造规模的扩大,生产发展速度加快,1986年的产量增加到10万吨以上。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第一个年产10万吨的现代化青啤第二厂的建成,产量增长更快,到“八五”计划结束后的1996年达到了33万多吨,几乎相当于1978年的10倍。2001年青啤集团的总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其中青啤老厂的产量为66万多吨,年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

  为了支持啤酒工业的发展,“六五”计划末期轻工业部报请国家计委批准,国家拨付了6亿元的啤酒专项贷款,结合各地方的自有资金,专门用于改建扩建原有生产能力超万吨的啤酒厂。在全国啤酒生产建设突飞猛进中,各地方新建的啤酒厂、新创的名牌日益增多,产量也迅速扩大。我这里想特别提出的是南北两大新品牌,即广州的“珠江”牌啤酒和北京的“燕京”牌啤酒。这两家啤酒厂都是三中全会以后新建的逐步发展壮大的现代化的大厂,其中以“燕京”啤酒厂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燕京”啤酒厂是八十年代初在当时的北京市顺义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和轻工业部的积极支持下投资640万元新建的一个年产能力1万吨的小厂,与当时北京市原有的老厂大厂相比,在人们看来是不足为道的。但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滚动发展,又有李福成同志为首的一班人的得力领导和拼搏创业精神,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全国有名的现代化大啤酒厂,1986年产量达到近5万吨;到九十年代初又突破了年产10万吨的水平,相当于建厂时的10倍。现在,“燕京”啤酒在北京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了85%,是全国第二大啤酒集团。2001年整个集团的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其中燕京在顺义的老厂产量为103万吨,是亚洲第一大啤酒厂。这个厂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啤酒行业中一直是领先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