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史志比较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科学化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董志铭 赵世敏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研究中国当代史,还离不开对科学的叙述方法的秉持。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论结合”,也可以理解成史论并重,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史料。没有理论指导,就不能驾驭史料,也就很难把要研究的问题引向深入。但是,学习理论,首先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之后,要用它来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南,作为分析史料的武器,就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还是毛泽东讲得好:“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在这里毛泽东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结论是从材料中引出的,而这种结论不是一般理解的随便一篇文章的结论,而是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史和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史志二者是同源异体,有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鉴于方志具备突出的地方性、编纂的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记载的多样性、鲜明的时代性仓修良:《方志学通论》,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78~104页。等特点,在中国当代史的研究中,理应充分借鉴志书编撰的长处,不远万里地访史,不弃涓流地存史,不辞细微地证史,不断提升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质量,以使研究的结果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更清楚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 曹守亮:论当代人写当代史
    2. 当代人写好当代史是历史责任
    3. 金冲及:当代人写好当代史是无可推托的
    4. 当代史与地方志工作科学结合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探究
    5. 中国当代信访史基本问题探讨
    6. 吴超:中国当代信访史基本问题探讨
    7. 当代人应治当代史——从胡乔木谈张荫麟的当代史情结想到的
    8. 当代史研究中的图像研究方法及其史学意义
    9. 当代人写当代史
    10.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