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运祜在《人民日报》撰文认为,抗战时期中国最为富庶又被日伪政权统治下的广大沦陷区,有学者称其为战时中国的“半壁江山”,它与解放区 (根据地)、国统区一样,应该成为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成果众多但仍有提升空间。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关注到了沦陷区问题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学界关于伪政权和沦陷区的研究历经曲折但后来居上。尽管成果众多,但关于沦陷区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一、从研究历程与现状看,比起开始较早且已有较为丰硕成果的伪满洲国与东北沦陷区、汪伪政权与华中沦陷区研究,其他伪政权和沦陷区的研究开始较晚,各沦陷区研究还不够均衡。同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对沦陷区进行总体研究的专著,关于沦陷区史料的编辑与出版状况也亟待加强。二、从研究范围与主题看,关于沦陷区政治、军事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就更为少见(仅有“沦陷区文学史”算是个例外)。三、从研究理论与方法看,关于伪政权与沦陷区的研究基本上从属于日本侵华史的范畴,在理论与方法上尚乏善可陈。 深化重点领域,强化薄弱环节。区分日、伪关系。日、伪二者虽然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在伪政权与沦陷区研究上,我们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区分日、伪关系:既要看到日、伪之间的狼狈为奸,也要看到其矛盾与冲突。 深化政治史和军事史研究。比如,在政治史领域,日本对于各伪政权的不同政策、中国汉奸群体形成的政治因素、各伪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日关系的不同特性、各伪政权的法律等问题,均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在军事史领域,可以深入研究各沦陷区的侵华日军、伪军的形成因素与构成状况、警察与特务的详细状况、日伪历次军事镇压行动的过程与影响等问题。 加强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就社会史而言,沦陷区的上层与底层社会状况、城市与乡村民众的生活状况,在研究上尚有很大开拓空间;日伪在沦陷区通过“协和会”、“新民会”、“大民会”等组织实施社会控制的问题,也需要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予以强化;沦陷区民众不甘做“亡国奴”的抗争历史,理应成为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文化史而言,沦陷区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戏剧、文艺、学术等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和综合性研究的成果也不多见。 重视对台湾这一 “老沦陷区”的研究。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在台湾实行长达50余年殖民统治,台湾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沦陷区。以往的抗战史研究基本上是把台湾地区与大陆分别开来,研究伪政权问题不涉及台湾,研究沦陷区问题也忽略台湾。其实,沦陷区研究不应忽略作为“老沦陷区”的台湾。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关内外各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研究,完全可以与日据台湾史在诸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