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而且在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有三条: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热爱传统文化,但这些文化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既极其丰富又异常庞杂,精华和糟粕并存,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对传统文化不能不加区分地兼收并蓄。毛泽东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文化,对封建文化一定要做具体分析:一是封建时代产生的文化,既有封建主义的东西,也有人民的、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二是即使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在封建主义发生和向上发展的时期,它的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三是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固然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不能全部不加区别地利用。还说: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遗留给我们有很多好东西,也有许多毒素和糟粕。这些糟粕对于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必须抛弃。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发展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样的新文化,对提高民族自信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批判改造,推陈出新。
对于传统文化中“民主性的精华”,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而必须经过一定改造,进行批判的继承。毛泽东对许多典籍的新解,是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范例。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对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要建设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还有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即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坚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民族特性的革命的民族文化。所谓科学的,即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真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文化。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并逐渐为他们所掌握的文化。这就是说,新文化不仅有革命的内容,还要有民族的形式。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方面,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新文风树立了榜样。这些著作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成为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风的范文。我们至今常用的许多话语都源于毛泽东著作,许多观念和认知方式也源于作为文化形态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
(三)古为今用,“双百方针”。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采取上述深入分析的态度,固然是其科学精神的体现,但也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集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于一身,对于传统文化也努力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的优良的历史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化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因此,他明确提出“古为今用”原则。当然,对这个原则要科学理解,既不能搞实用主义的简单化,也不能搞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古为今用”,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事实上,“双百方针”提出本身,就是古为今用的绝佳体现。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时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2000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提倡艺术上应有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应当自由争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中央,都强调坚持“双百方针”,推进文化创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继续践行这个方针,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个方针,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