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近90年的奋斗历程中,称得上历史性转折的只有两次:一次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一次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后者离我们更近更现实,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共党史、共和国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的研究重点。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北人民出版社与当代中国出版社联手隆重推出反映这次伟大历史性转折的通俗读物——《前奏》、《决战》、《新路》三部曲,以崭新的面貌奉献在读者面前。新作问世,好评如潮,读后感慨良多,印象深刻,并引发出一些撰写普及读物的规律性思考。
深入而又能浅出
图文版的历史转折三部曲,是以让学术研究成果为大众共享的理念转化而来的普及读物。作者均出自共和国史的权威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他们研究“1975——1982伟大历史转折”重点选题已达20年之久,对这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邓小平在一九七五》、《1976——1981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转折与新路》以及《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等系列著作或资料。这些研究成果思路新颖,视野广阔,改变了以往把这次历史转折局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一时段,而是把它拓展到更为宽阔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并对1975年至1982年曲折发展的8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说清了来龙去脉,又剖析了前因后果,再现了这8年间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开创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展开的决定性斗争,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而增强了伟大转折的宏观性、纵深感和说服力。正因为作者有这样长期深厚的研究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溶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写起历史转折的普及读物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严肃而不显拘谨
党和国家的历史性转折,无疑是政治性很强的课题。三部曲的作者深知其份量,在前期研究中遵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大量使用原始文献、会议简报、年谱、传记以及当事人的回忆等第一手资料,尊重史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系统研究中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如何走出困境、开辟新途的过程,对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的评价和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言之有据,客观公允,可信度和权威性强,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执政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提出了不少新见解、新论断,启发人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般来说,这类有很强政治性的重大课题采用通俗读物形式出现是有难度的,而作者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独辟蹊径,摒弃了呆板的章、节、目结构,采取纪事本末的框架和文学笔法,既有可靠的史料,又有鲜为人知的情节,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尤其是对群众长期疑惑不解的难点,诸如1975年的整顿突然中断的因素、邓小平为什么再次被打倒、“两个凡是”怎样提出来的、拨乱反正的阻力来自何方等问题,一一加以令人信服的回答,解疑释惑,生动而又原本地反映出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实现了思想性与科学性、严肃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通俗而不失高雅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近几年理论战线的一个新亮点,也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不少通俗读物和解读文章,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也有人担心写通俗会影响理论研究的学术品位和思想深刻,也有人认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通俗些而重大题材则很难通俗化。历史转折三部曲的创作实践和出版问世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仅理论热点可以通俗化,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也可以通俗化。通俗并不等于浅显,同样可以有深刻的科学分析和思想内涵,在这方面“历史转折三部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这三个分册不仅准确反映了三个发展阶段的起因、缘由、过程和结局,全景式展现了伟大转折的宏大历史场景,而且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客观评价了重要事件和人物,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创新思辨。这样就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深刻的理论阐述、丰富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史、资政育人的目的。应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和努力,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广大群众尤其是中青年读者喜欢读,从这三本书里比较详尽地了解这8年的历史,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同样喜欢读,从这三本书里更深入地把握理解这8年的历史,得到多方面的启迪。历史转折三部曲,兼顾普通读者与专业人员的阅读习惯,使普及与提高相得益彰,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