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历史转折三部曲创造了写史的新形式
发布时间: 2010-10-29    作者:侯树栋    来源:国史网 2010-10-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看了历史转着三部曲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我看了一遍之后,又看了第二遍。历史转折三部曲确实是一部很好的史书,一部阶段性的党的历史书,是一部阶段性的共和国的史书。它的形式、方法和丰富的内容结合起来,创造了写史的新形式,在很多方面都有开拓性。

  我亲历了这段历史,谈点个人感受。

  这套书采取三部曲的形式叙述伟大转折。每部又有自己的曲折发展。全书形成非常科学的历史逻辑,反映了历史规律。这套书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重大历史问题、人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党和群众关系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套用唯物史观为指导撰写的史书。这是一套马克思主义的带有自己特点的阶段性的党史和国史著作,对我思考问题有很大的教育和启示。

  一个是提出解放思想这个问题。我把自己在这段时期思想转变问题说一说。在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上,我在理论上没有怀疑。当时确实有一些人举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把焦点聚到毛泽东身上。在理论务虚会上,有些同志发言好,但一些同志对毛泽东说了一些过头的话。我看了会议简报之后,感觉心里七上八下。中国历史离开毛泽东,还有中国历史吗?为什么这样对待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我很苦闷。看了邓小平的讲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感觉一块石头落地。这本书讲了理论务虚会的情况,还点出了胡耀邦在理论务虚会上的总结。读了这套书,就明白解放思想符合历史的要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再一个问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还是继续解放思想的问题。我举双手赞成。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没有继续创造,就没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践标准讨论问题,聚焦到怎么样评价毛泽东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有点担心。在邓小平的主持下,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有两个功劳,一个是开辟改革开放新时代,一个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套书在这方面叙述得非常好,既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把它与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分开来。这对思想解放、坚持实践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并把实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点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开拓性。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再一个是在历史转折中,群众的力量和领导者之间的结合的问题。这套书不仅叙述了以邓小平为首的领导者的才能和引路的作用,也特别描写了人民群众用自觉的行动反对“四人帮”形成的伟大的运动,大量引用群众的话,包括诗词。这是非常好的。群众不是一般的群众,而是党长期教育的,是有自觉行动的群众。三部曲在处理领袖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毛泽和邓小平之间、邓小平和华国锋之间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既写毛泽东错误的一面,他晚年的错误,同时还讲述了毛泽东在“文革”中很多好的建议,提出很多有创造性的认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对维护毛泽东作为伟大人物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价值。毛泽东的旗帜是不能丢的。他的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在总结错误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部曲写出了这些问题,并结合革命发展的实践,本着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创造了新的写历史的形式。这种创造对今后怎么样写史、怎么样贯彻三性、怎么样坚持历史经验教训、怎么样引导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1. 全面评述伟大历史转折的三本好书
    2. 目 录
    3. 国史著作新追求: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统一
    4. 一幅伟大历史转折的政治图景——读程中原等著《前奏》《决战》《新路》系列著作
    5. 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能为大众读者接受的好书
    6. 全面评述伟大转折历史的三本好书
    7. 高视点的历史俯瞰
    8. 学术研究大众化的有益尝试
    9. 深化邓小平研究的新著——读“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
    10. 大众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