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西藏
西藏六十年发展进步纪实:世界屋脊上的人间奇迹
发布时间: 2011-07-18    作者:杨维汉 秦交锋 胡星    来源:新华社 2011-07-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跨越--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西藏各族儿女团结奋斗,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带着大量的种子、农具、织物等,从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

  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内地用驼队向西藏运输物资。每前进1公里都会有骆驼倒在路上。

  2011年7月7日,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成就展讲解员、26岁的藏族姑娘玉珍带着甜美的微笑告诉参观者们:“5年前,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现在,我坐火车40多个小时就能从北京回到拉萨。”

  世界屋脊,历来行路艰难。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形容西藏的交通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60年前,新生的西藏揭开现代化建设的序幕,走向美好未来的第一步,正是从修路开始。

  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954年12月25日,“一撇一捺”犹如“人”字形的川(康)藏、青藏两条公路在拉萨河边交汇。在付出3000多名英烈的生命和占新中国四分之一骆驼和大批牦牛、数万吨各类物资等巨大代价后,终于为西藏筑就了通向外界的“天路”。

  这是一条通往文明的进步之路--

  公路通了,有了大量进藏物资的物质基础,有了援藏人员的技术支持,高原上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55年,拉萨夺底水电站建成投产,拉萨市第一次有了电灯照明;1956年,拉萨汽车修配厂动工兴建,完工后成为西藏第一个现代化工厂;第一个邮电所,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所现代医院……无数个“第一”记录着西藏不断前进的脚步。

  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后,西藏的工业和农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1965年,西藏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比1959年增长82.7%;粮食总产量达到2.9亿公斤,比1958年增长88.7%。

  从无到有,从慢到快,新西藏快速发展,人们形容这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

  60年前,西藏没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一包火柴都无法生产。60年来,西藏人民在把世界上最后一个封建农奴制社会送进历史博物馆的同时,也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出让世人惊叹的伟大壮举:

  目前,西藏拥有中国最大的地热站,最大的太阳能电站,最大的铬铁矿生产基地,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农业、流通体系。

  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希望之路--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西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

  一次又一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一批又一批援藏工程的开工,在雪域高原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建设高潮--

  “特殊”“优惠”“灵活”一直是中央对西藏政策的关键词:从中央第一次座谈会决定免征农牧税,到第二次座谈会提出农牧区“两个为主”“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第三次座谈会出台财税、金融、投融资、外贸等方方面面政策,再到第四次座谈会决定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第五次座谈会明确对口支援各省市每年拿出地方可支配收入的千分之一来支持西藏……特殊优惠政策推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

  从43项、62项、117项工程,到“十一五”188个项目,再到日前出台的“十二五”226个项目……一批批援建项目,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领域在扩展,为西藏发展注入了一股股强劲的活力。

  人们不难发现,西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十分独特--

  她的发展起点如此之低,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乃至其他民族地区;

  她的发展动力却如此之强,中央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西藏发展大计,全国各地人财物倾力支援;

  她的发展步伐又是如此之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明感叹,“在我们共和国的土地上,就一个省份的范围来说,西藏社会变革程度之深,社会进步跨度之大,堪称为最。”

  短短60年,西藏从极其封闭、落后的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民族地区如何发展,没有先例可循。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历届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创造性地带领高原各族儿女艰苦创业,把中央支持西藏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就是充分考虑西藏特殊情况,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正在收获丰硕的成果:

  --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协调发展,公路通车里程达5.82万公里。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和22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开通,西藏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人与物的交流更加紧密、快捷。

  青藏铁路开通已有5年,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410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1.8亿吨,“进藏难”彻底成为历史,深刻改变着高原上每个人的生活。

  --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矿产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农业牧业迅速崛起,成为支柱产业。最近5年来,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

  “十一五”期间,西藏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5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跨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大台阶,由2005年的248.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7.46亿元。

  --碧水蓝天得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目前,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藏家儿女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昌都地区昌都镇通夏村,在民主改革前曾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夏村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组织施工队进城务工,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保持在1万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已有近20个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的行政村。越来越多的藏族企业家的诞生,越来越多的藏族高端人才的涌现,折射出西藏社会历史性的进步。

  藏语言学家说,过去的藏语词汇只有“主”和 “奴”而没有“人民”。“民主”一词也是在1959年以后才诞生的。藏语词汇在60年里添了很多新成员。“科学”“律师”“股票”“市场经济”等众多的新词汇,折射着西藏发展的勃勃生机……

  孟加拉国驻华大使艾哈麦德在北京参观了西藏60年发展成就展后感慨说:“我感觉西藏每一天都在发展变化!”

    1. 西藏粮食生产与边防安全(1951—1965)
    2. 冷战视角下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的全面武装叛乱
    3. 1951—1965年西藏城镇人口研究
    4.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就业发展历程
    5. 吴超: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经验和路径
    6. 干部驻村:西藏乡村基层治理方式再透视
    7. 西藏自治区人口演变对于教育影响的预测
    8. 欧阳雪梅: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
    9. 武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0.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