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幸福--民生工程温暖人心,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西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托起美好未来的梦想,迈向希望的明天
社会的解放和进步,归根到底是释放人的自由、人的潜力、人的创造。
多吉,一个农奴的儿子。靠政府的资助,走出父辈们从未走出的深山,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而后又远赴意大利和美国深造。如今,他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国内外知名的地热专家,取得了中国同行钦佩不已的成果。他的8个子女,有4个取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多吉说:“这是做农奴的父亲当年做梦也无法想象的。”
制度改变命运,知识点亮人生。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农奴根本不能上学。现在西藏小学入学率达到99.2%,初中入学率达到98.2%,青壮年文盲率降至1.2%。
60年来,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农牧区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今年,“三包”政策将扩大到学前和高中教育。“三包”免费教育体系将全面建立。
一个社会是先进还是落后,应看其是否为大多数人造福。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自治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着温暖的“民生阳光”。一连串数字展示着和平解放60年的今昔对比:
--过去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拉萨城郊居住着大量贫民和乞丐。而今,140多万农牧民住上了新房。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惠及全区27万多户住房条件较差的家庭。
--过去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加上农牧区的近300名民间藏医,全区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医务人员。2010年末,西藏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352个,卫生技术人员9983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了2.5张和3.05人。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逐步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
--近60年是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人口由和平解放前1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2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万人,占90.48%。
--自治区还推出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西藏农牧区安全饮水工程,将农牧民从繁重的背水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薪柴替代工程的实施,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走进农家,结束了藏族群众世世代代烟熏火燎的历史。
赤列曲扎,西藏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虽然已经退休,但谈起西藏博物馆,赤列曲扎依然充满自豪:“拉萨人都夸它,说它像布达拉宫金顶。”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的西藏博物馆,屋顶金光灿烂,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鲜明,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
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家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已达到近13亿元,确保了文物的“延年益寿”。
不仅有形的文物建筑得到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传承。
戴上鸟羽毛装饰的帽子,穿上红黄相间的绸布表演服,化上一点淡妆,19岁的藏族小伙罗吉登上了格萨尔说唱的舞台。面对台下上百名观众,罗吉很快进入了他自己的说唱世界。他时而手舞足蹈,时而泪流满面,时而低首含笑……用青春的声音吟唱着这传诵千年的史诗。
这是罗吉在西藏那曲地区“格萨尔之家”的一次演出。《格萨尔》史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仅2010年,“格萨尔之家”就在牧区发现了65个说唱艺人,开始收集他们说唱的故事和录制唱腔。
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专项保护西藏非遗代表作。同时,藏语文的学习、使用、保护和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西藏,宗教信仰充分自由,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雪山霞光万丈,雄鹰展翅翱翔。
如今的西藏,人们依然与蓝天、白云、雪山做伴,安享平静的生活;如今的西藏,交通便捷、信息通畅、市场繁荣,西藏各族人民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2011年3月31日,一封平信从拉萨城关区寄往遥远的首都北京……6天后,这封信摆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频率编辑的案头。
这是一位参加藏语频率《我身边的故事》征文活动的听众来信。写信的朗杰老人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人,西藏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我为西藏和平解放的60年,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年感到骄傲和激动……
60年,弹指一挥间。西藏创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社会制度实现由封建农奴制迈入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社会由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人民生活从贫穷步入小康。
而未来,在雄奇、辽阔的雪域高原上,西藏各族人民将继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新的辉煌。生活在西藏这片广袤神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生活将越过越好,像格桑花一样绚烂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