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刚刚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第一次自豪地以主人的身份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镇压反革命的开展使农村有了安定的生产环境,抗美援朝运动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情。在这三大运动的基础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新中国面临的一穷二白、经济落后的严酷现实,需要尽快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为此,政府大力表彰和奖励各行各业努力生产的劳动模范。与建国初在国营企业中开展的劳动竞赛一样,建国初党和政府也在广大农民中开展了农业增产竞赛运动。农业增产竞赛运动使土地改革后蕴藏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发挥,并由局部性活动逐渐扩展为全国性的运动。
一、农业增产竞赛运动简况
1950年,东北、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区农民自发开展了季节性的评比竞赛,河北邯郸专区农民由评比牲口而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竞赛。这年3月政务院在关于春耕生产的指示中,就提出“奖励劳动耕作”,公粮按常年产量比例征收,“以奖励精耕细作”,并要求所有乡干部和劳动英雄们积极带头生产,起模范作用和推动作用。1950年3月16日《人民日报》还刊发了河北满城县生产模范宋洛学保证增产1500多斤的增产新计划,号召农民向他学习。农业增产竞赛实际上已在局部开展。
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和开展,1951年开始了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这年l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华东局的《发展农业生产十大政策》,其中就规定了“奖励劳动,发展生产”、“奖励劳动模范”、“奖励发明创造”等条文,表示政府提倡和奖励增产竞赛。同年2月13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1951年农林生产的决定》。决定中也有不少关于奖励生产、奖励劳动模范的条文。如,“产量显著超过当地一般生产水平经过民主评议为众所公认者,人民政府得给物质的或名誉的奖励。”“开展群众性的劳模运动和群众性的生产竞赛”。“所有干部领导生产有显著成绩者亦应给以奖励”。中央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农业工作会议,根据政务院的上述决定正式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互助组首先响应政府这一号召,向全国各地互助组提出保证农作物丰产的挑战书。
挑战书经过农业部批准发布后,得到了各地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热情响应。各地先后组织本地的劳动模范应战,并由这些劳模在本省的范围内掀起挑战、应战,这样便于1951年形成了全国性的纵横连环的丰产竞赛运动。据该年年底统计,在30个省、区内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的共有12000多个农业互助组、2700多位劳动模范。全国参加彼此挑战应战竞赛的仅互助组就有100万个左右。
这年11月26日,中央农业部发布了l951年农业生产奖励试行办法。《办法》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奖励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即1951年暂以棉花、水稻、小麦、粟(谷子)、玉米、大豆、薯类(甘薯、马铃薯)为奖励范围。奖励对象以本年获得高额产量之劳动个体农民、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准,其余高额丰产作物及一般劳模需奖励者,由各大区和省政府自行规定。受奖者须为当地农民群众所公认,由大区、省政府按规定的产量标准调查审核后,将劳模简历及丰产经验整理成详细材料报农业部,由农业部评定给奖。
1952年3月16日,中央政府农业部发出命令,公布了第一批(即1951年的)丰产模范受奖名单。3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由农业部部长李书城署名的关于奖励农业丰产模范的《农业部命令》,公布了受奖励的农业丰产模范的名单,同时发表了农业部副部长张林池的《向丰产模范看齐,开展丰产运动》的文章,号召全国农民很好地学习丰产模范的先进经验,向他们看齐,以普遍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求受奖的丰产模范继续发扬光荣、再接再厉,创造更高的丰产记录,带领群众,增加生产。并号召全国农业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推广丰产经验,更深入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以期出现更多的丰产模范。水稻劳模陈永康、小麦劳模史安福、棉花劳模曲耀离、玉米劳模杨逢成、张明亮等一大批丰产个人或丰产互助组都在这次受到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