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中国稳步走向贸易强国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霍建国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国际国内双重调整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未来十年,必须毫不动摇地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对外贸易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建设贸易强国进程。为此,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应紧紧围绕推进贸易强国的目标,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设计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径;把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策措施调整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战略举措的综合立体支撑。   

  国际调整——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包括国际金融、世界贸易、跨国投资在内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以新的方式推进。后危机时代,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被大大削弱,将被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所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取代,形成多元化主导的趋势。八国集团逐步被二十国集团所取代,后者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是世界经济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将更加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经济面临“再平衡化”的漫长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呈现“绿色化”和“低碳化”趋势;经济增长总体上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世界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周期。

  三是世界贸易发展寻求新突破。后危机时代,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呈现进一步加速的趋势;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新态势;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调适至新的水平;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将呈现长期化上涨趋势;全球贸易摩擦显著增加,气候环境成为新型贸易壁垒工具。

  四是世界投资呈现新格局。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仍将占据世界投资的主要份额,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将逐步提高;西方跨国公司依然主导世界投资的发展,但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正在迅猛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将利用外资,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五是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出现新变革。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势不可挡,新兴经济体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将在“去高杠杆化”、“去金融工程化”的过程中回归合理水平;世界货币体系将呈现多元化的新趋势;主权财富基金与私募对冲基金将在新的形态下进一步发展。

  国内转变——

  后危机时代,中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长期战略任务

  从国内环境看,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及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配套齐全等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未来10年,仍然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期。

  一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预计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达到2.5%,“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基地”的转变将取得进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70%,超过工业化国家标志(占60%)10个百分点,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5%,可以初步实现城镇化。

  二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出现新动向。中国将在世界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周期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将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中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建设贸易强国进程。中国将在国际投资新格局中加大“走出去”步伐,逐步成为世界投资大国。中国将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变革中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机遇。首先,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机遇。此次危机,有利于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自主发展型企业;有利于面向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出口新增长点。其次,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新机遇。尽管国际市场萎缩,但中国相对份额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和实力,这为中国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提供了机遇。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