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中留在中国大陆的,仅有宋庆龄一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一次宋庆龄同秘书张珏谈话:“我和你一样,三兄弟三姐妹,可是,我却无法和他们通信。”说毕若有所思,眼睛凝视远方。到上世纪70年代,很重亲情的宋庆龄开始想与亲属联系。先是通过他人打听在海外的亲人情况,后来同其中的宋子安的遗孀婷婷(指胡其瑛)、孙女孙穗英等,取得了直接联系,并帮助一些想来中国访问的人获得了签证。她深念手足之情,曾为宋美龄返回大陆作了积极努力。据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回忆,宋庆龄十分渴望小妹能到北京来看一看,亲口对人表白说:“很想念美龄……如果美龄来了,觉得住在家里不方便,可以安排她住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去。”可惜,宋美龄并未加理会,造成了宋庆龄终生未能实现心愿的遗憾。
1971年4月,宋子文因意外事故在美国旧金山突然去世。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想通过宋子文葬礼的机会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他通过热衷于为中美建交而奔走的美籍华裔政界人士出面,分别电邀住在北京、台北、纽约的宋氏三姐妹出席宋子文的葬礼。电报在4月27日发出的当天,就收到北京方面的通知:宋庆龄将赴美参加宋子文葬礼,因无直达航班,现正通过英国航空公司联系专机,拟经伦敦转飞纽约。同时,尼克松也得知,宋美龄已由台北乘专机启程赴美,夜宿檀香山,翌日直飞纽约。但蒋介石很快觉察到了美国的意图,急电已飞美国上空的宋美龄“暂不飞纽约”,立即返台,防止接触。宋庆龄也因包租不到专机而未能成行。两姐妹因此失去了见面的机会。
1980年12月,宋庆龄曾致函宋美龄,请陪同美国总统访华的陈香梅转交。当时,宋庆龄由于病重,信函由廖承志代笔,宋庆龄签名。函谓: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宋美龄能回大陆一行,使在有生之年姐妹相见。如果不成,也希望宋美龄将保存的孙中山的遗物归还。但宋美龄只是托人简单地答复了一句话:“信收到了。” 翌年5月,宋庆龄的亲属发电报到纽约,将宋庆龄的病情通知宋美龄。几天后,复电曰:“把姐姐送到纽约治病。家。”5月29日,宋庆龄与世长辞,治丧委员会向在台湾和海外的包括宋美龄在内的亲属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前来北京参加葬礼。台湾电报局拒收这份电报。宋美龄对此也没有做任何表示。表面上看,表现很绝情,实际并非如此。宋美龄尽管为了维护台湾当局所定海峡两岸“三不政策”,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压力,难以回应。但她对二姐的去世,心底自然会涌起波澜。据香港《百姓》半月刊报道:接近宋美龄的人士透露,宋美龄在当年5月下旬得知二姐病危及逝世消息时,曾多次流泪,并为其向上帝祷告,以寄托心中的绵绵怀念。 可见她对宋庆龄仍然怀有深沉的骨肉亲情。
据埃米莉·哈恩(Enily Hahn,项美丽)的回忆录记载,她和宋美龄的谈话中了解到其心底秘密:宋美龄决不是不想和自己的胞姐见最后一面,她是担心自己当真去了北京,那就等于背叛了在九泉之下的亡夫。
宋美龄对二姐思念的亲情,从廖承志1981年2月27日致宋庆龄函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在信中,廖承志告诉宋庆龄“来自可靠的人”,“从您的亲戚和妹妹(即宋美龄)那里得到的”消息知道,您妹妹是想着您,并想找机会看您。“而我相信这并不是想象的。”“不仅如此,在一个美国人——里根的信使,和一个中国人到达北京后,她表露了她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我相信,要比家庭感情的含义更多些。”“更有趣的是,大卫·金把您妹妹的地址和电话告诉了我们。如果没有弄错的话,我想大卫是为您而这样做的。”
宋美龄晚年,萦怀两岸关系,反对国家分裂,期盼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她的生命跨越三个世纪,于2003年10月24日以106岁的长寿,在其近亲们大都先她而去后,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寓所辞世。但其思念亲人之情还可以从她对身后的安排上窥其苦心。宋美龄将最终归葬于何处?是长眠纽约,是归根上海,还是与亡夫合葬台北?她生前说过,一直希望亲自去上海墓园扫祭父母亲,死后若情况允许,可迁回上海与母亲倪桂珍(1869—1931)葬在一起,这是她母女情长的心愿。叶落归根,亲情难舍。在上海宋庆龄陵园,有她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她的二姐相伴,揆诸情理,当为理想的归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