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发布时间: 2010-09-01    作者:杨洁篪    来源:《求是》 2010-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总结成功经验 不断开拓创新

  世博外交外事工作成功开局,取得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认真梳理、系统总结已有经验,对于做好下一阶段世博外交外事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定位与方向。从申博到筹博、办博的8年,恰逢国际形势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加速了世界经济大调整、体系大变革、力量对比大变化。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快、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力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都给我们办会带来复杂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互动。中央把办好上海世博会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结合起来,显示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坚定信念,契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加强合作的愿望。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我们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外交全局出发,将世博外交作为今年外交工作的一大重点,有机纳入总体外交布局。稳妥应对各类外部风险挑战,突破难点,营造亮点,增强了世博会的综合效应,使世博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

  第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世博会涉外工作千头万绪,对外交的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形成重大考验。我们把世博会打造成开展对外交往的综合性平台,将办会与发展对外关系有机统一,大力促进双边与多边互动,政府与民间并举,国别区域外交与各领域外交工作结合。我们成立了外事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健全协调会机制,外交部等单位还派出驻沪联合工作组,实现了组织方式机制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高效化。我们充分利用驻外使领馆身处一线、触角广、信息灵的特点,使国内与国外有机衔接,前后方密切配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推陈出新,勇于突破。如果说奥运外交是集中力量打攻坚战,那么世博外交就是打持久战。我们在奥运外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特点,找准世博定位,把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统一起来,把双边关系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把民众的参与热情转化为外交工作的新助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帮助一些小国、穷国建设联合馆,使很多长期徘徊在世博门外的国家重返世博大家庭。我们邀请外国元首与市民互动,组织发展中国家记者联合采访,创造了公共外交的新模式;驻外使领馆利用当地优势和特点,将世博宣介与中华文化展示、商贸投资洽谈、民间文化交流等紧密结合,大大丰富拓展了活动内容和形式;我们增设“中国政府副总代表”职位,并委派30位前任大使担任,在礼宾接待等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沟通协调作用。世博外交在推陈出新中涌现出许多亮点,成为中国外交勇于创新的新注脚。

  第四,将地方外事更好地融入国家总体外交。上海世博会是对地方外事工作的一次大动员、大检验,对地方外事服务总体外交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加强对地方外事工作的政治指导与业务协调,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了各项工作高效、顺畅进行。在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广大外事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各种困难,为世博会的成功开局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提升了地方外事的整体水平。全国形成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世博外交外事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1. 中国上海经四轮角逐以54票赢得2010世博会举办权
    2. 2002年 上海获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侧记
    4. 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 告别世博,永留世博——上海世博会旗林降旗侧记
    6. 世博见证“中国智造”变迁
    7.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
    8. 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9.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10. 世博外交站在人类共同屋顶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