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加强国史研究 推进民族复兴
发布时间: 2010-11-18    作者:陈奎元    来源:国史网 2010-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1年的路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重新焕发生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光辉历史,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残垣断壁中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光荣纪录。

  随着毛泽东同志那一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从1949年10月1日起,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不再是西方和东方新老殖民主义者眼里的东亚病夫。中国在世界面前挺起了脊梁。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第一次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了全部中国大陆和海南岛。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抗击美国侵略军,粉碎了美国侵占朝鲜进而扼控中国的战略图谋,迫使美国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书上签字。短短几年中,中国人自己解决了数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并且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建设新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一个刚刚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满目疮痍、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世界上没有先例,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难免发生曲折和失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发生过失误,付出过代价,就断然否认新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事实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此后30多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成为举世瞩目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前列,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新中国61年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失误教训都需要认真负责地梳理。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改革开放史,正确地阐释过去,认清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至关重要。研究国史,秉持国本,彰显国格,昌大国运,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继承先人重视国史的传统,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修史垂训是祖先对中华民族的不朽贡献,先人著经修史,言传身教,熏陶世世代代,使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继续长青。汇集在“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历史文化传承,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就没有地位,就摘不掉别人强加的愚昧、野蛮的帽子,就被自封为执掌“普世文明”的“上等人”以及崇洋媚外的不肖子孙视作文明世界的下等人和另类。

  “国史”关系民族大义的存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通过史书褒贬树立起民族大义的“道德法庭”,为功罪定名分,为美丑划标界,将善恶、美丑、忠奸载录史册,惩恶扬善。

  历史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和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总结前代的得失,提出许多治国安民的信条。例如,国君身系天下安危,“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兴盛的朝代大都崇尚节俭,反对奢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治乱之本系于人心,亲民、养民则致盛世,残民、虐民则亡天下;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内忧与外患,不患有,患视而不见;“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治理国家的政策法治,太上以德,其次用猛,“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等等。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治国理政、育人修身都有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就警惕执政后忘乎所以、蜕变亡党的危险,发誓不作李闯王,摆脱兴亡周期率,中共几代领导人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现在研究国史,就是要从已往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取得鉴戒,同时要启发后人从前辈的探索中增长治国强国的才干,继承和光大前人的事业。

    1. 张星星:努力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
    2. 浅谈国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期标准问题的若干思考
    4.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验应当注意的几个方法问题
    5. 国史研究应扎扎实实从基础研究开始
    6. 国史研究:祖国观基础上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学术视野
    7. 宋月红: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8. 王爱云:推进党史国史整体性研究,把握历史主流与本质
    9. 宋月红:论国史通史研究和编纂的学理基础与方法
    10. 国史研究要以科学、敬谨的态度对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