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开拓与创新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石善涛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世界正朝着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国际文化交流趋于频繁、密切,内容也日趋丰富。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文化自身的角度来看,文化交流不仅是在国外展示自己的文化,推动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引进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为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繁荣文化艺术起到积极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文化交流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此外,对外文化交流还在内政与外交上发挥着作用。本文所论述的国际文化交流主要是指在政府主导下的,或者带有强烈政府行为色彩的文化行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事业作为国家外交工作的一翼,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建国初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对外文化交往的历史久远。从西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到繁荣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直至郑和七下西洋,从近代的黄遵宪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到1930年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中国历代正式的对外交流史几乎从未中断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就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中。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十分重视文化交流在内政和外交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十分精辟地阐述了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称文化为外交工作两翼中的一翼。他在讲话中多次指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时说:“我们要求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和平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视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195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1956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作报告,谈到外交工作时指出:“我们的外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而且往往是经济、文化打先锋,然后外交跟上来……外交的做法也要变,要打破旧的格调,各驻外使馆应重视贸易和文化工作。”宋恩繁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讲话明确了文化和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指出要根据形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1956年9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阐述中国的外交方针时,又明确指出:“同一切愿意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的国家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1956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1.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逻辑与治理思维
    3. 王爱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
    4. 欧阳雪梅: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化建设
    5. 李正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 王爱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和经验
    7.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
    8. 武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
    9. 吴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的历史变革
    10. 郑有贵:清除有碍“两个毫不动摇”的陷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