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开拓与创新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石善涛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需要创造一个良好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虽然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是国际社会仍不太平。1989年的动乱后,西方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对中国实行经济、外交上的封锁,同时在舆论上大肆污蔑中国形象,中国的对外开放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西方某些国家出于某种目的妖魔化和污蔑中国的事件屡见不鲜。以文化为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改革开放之中国的良好形象,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宗旨之一。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文化建设时明确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1999年2月27日,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在国际上形成同我国的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宣传舆论力量,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江泽民:《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当代中国的伟大形象,从而为对外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是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截至1998年底,我国派出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230余起,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400余起。与我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的国家达138个,是“文革”前17年总数的三倍多;在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基础上,我国与外国签订的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07个,是“文革”前155个的两倍多。199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2年,江泽民发表七一讲话,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江泽民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些都是正确的,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因此要“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2006年9月7日《人民日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中,体现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丰富的思想价值体系和坚定有力的主张,以此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文化因素在国家总体战略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本国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扩大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运用文化交流来影响世界,从而确立其国际威望,达到其战略意图。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在国家整体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把对外文化交流上升到“文化外交”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强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摘自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sinacomcn/c/2004-08-30/05083528548sshtml。文化部前部长孙家正对“文化外交”做了进一步阐述:文化外交的实质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与尊重。我们通过文化外交的途径和方式,通过深入人心和争取人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和平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发挥经济、政治外交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并指出: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孙家正:《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求是》2004年第24期。

  “和”或“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是指和谐、和睦、和平,“合”则有结合、融合、联合之意。由“和合”思想衍生出的“和而不同”和“协和万邦”理念则是一种具有传统东方文化底蕴的、和平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国际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指导性原则,也是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起源。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和谐世界”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精髓,显示出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8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摘自胡锦涛在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60823/13565467_1html。

  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几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符合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和平、追求发展的根本利益。如今,和谐世界理念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总体外交战略,它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特点。同时,因为它带有文化思想的特色,所以,“和谐世界”也是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指导思想。它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缓解世界各种矛盾、遏制“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霸权论”,为对外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制定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_8htm。

    1.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2. 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3. 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4.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互动的生成逻辑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透视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变迁论析
    8. 为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树碑立传
    9.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演进述析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转型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