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取得了累累硕果。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已与166个建交国家中的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752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年对外文化交流量1360起,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我国在驻80个国家领事馆设有95个文化处、组,在法国、韩国、埃及等多个国家建有中国文化中心。我国每年在纽约、巴黎、伦敦、悉尼和曼谷等国际大都市开展“春节品牌”活动,举办艺术展览、文艺表演、电影周等活动。
“中国年”和“孔子学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活动和机构。近几年来,中国在友好国家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季”,地理上从拉美的智利、巴拿马、古巴、墨西哥到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从中东与非洲的埃及到我们的近邻日、韩,从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北欧的芬兰到西欧的比利时及至英伦三岛,可谓遍布五湖四海。在内容上,则几乎包括文化领域各个方面。从古文物到新发明,从丝绸到瓷器,从服饰到饮食,从科技到教育,从文学、艺术、图书出版、影视到体育、戏曲、杂技,从民族到宗教,从建筑到旅游等诸多方面。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盛大的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各地举办;2005年10月1日,投资数百万美元、演职人员近千人的“中国文化节”在华盛顿登场,直接享用这场文化盛宴的除了四五万现场观众外,还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的上百万美国人;2006年1月1日“中印友好年”启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梵典与华章”——中印文化的交流,中国准备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交流内容:包括中国京剧团赴印参加印度国家戏剧节,在印度举办“电影节”,翻译文学名著等,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2006年2月,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在首都安卡拉举办了为期9天的“中国文化日”,展出了大批中国当代的图片、服装、手工艺品等;2006年以中国文明、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意大利年”系列展览在意大利启动,本届威尼斯狂欢节的主题也定为“龙腾狮舞”——献给中国的狂欢节;2006年9月21日,为期9天的“感知中国·韩国行”文化宣传活动在首尔开幕,先后举行了图片展、中韩经贸高层论坛、中韩媒体高层论坛和多场文艺晚会;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这是中俄建交以来规模最大的双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上述文化节或文化年的举办,充分挖掘了中华文化资源的潜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号召力,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新战略、新格局、新机制的形成与实践,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塑造出一个更好的国际文化环境与国际政治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热”日渐升温,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两个方面。因此,以传授汉语和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2004年11月21日,中国在海外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今首尔)正式开办;2004年11月,中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共同建设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2005年2月,欧洲首个孔子学院——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成立;2006年2月,北京语言大学与日本北陆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北陆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另外,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每年增加40%~50%。2004年4月15日,中国正式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希望5年内使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05年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截至2006年9月,中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所孔子学院打造孔子这个文化品牌,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也向全球发布了孔子标准像,为文化交流提供统一载体。如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从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