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考察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梁严冰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建国初期陕北发展农业的措施与成效

  1949年10月2日,陕北工会、陕北民主妇联临时委员会、陕北区团委写信给毛主席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热烈祝贺新政协开幕及新中国诞生。10月26日,毛泽东复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至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祝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陕西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在毛泽东复电精神的指引下,陕北人民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陕北地区大规模地开垦荒地是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建国后,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根据陕北地区地广人稀、干旱少雨、广种薄收的具体情况,当地政府把开垦荒地继续作为发展农业的一项基本措施。建国之初的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就提出“以最大的努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方针。同上书,第35页。按照此方针,陕北地区组织广大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据统计,1949~1952年,榆林地区开垦生熟地约677万亩,占原有耕地的11%,人均一亩多。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榆林地区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而同一时期的延安地区的旱地面积也由1949年底的54330万亩,增加到1952年的55319万亩,增加了989万亩。延安地区统计局编:《前进的四十年》,1989年印,第32页。

  (二)兴修农田水利

  根据陕北地区的干旱沙荒特殊、为害严重事实,为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是主要问题。只有水才能消除旱灾,沙压田旺,草木生长,从而气候湿润,农产丰盛。故而,兴修农田水利是这一时期陕北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

  1渠道灌溉方面

  建国初期,陕北农业以中小型水利为主,民众自力、政府扶持,河川滩地区兴起开壕修渠的热潮,实行工程与灌溉为重的方针,依次兴修、改建了早已勘测的榆溪、大理、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枣园幸福渠等。

  1950年1月,榆林地区着手修复织女渠,仍在榆林镇川堡以上小川沟原引水口无定河上增建石砌拦河供水坝,长200米、高262米,引水每秒4立方米,在河右(西)岸建进水与冲水闸各一座,尽量利用干渠输水,并予以加大延长,经孟家湾、杨家砭到米脂县县城以下老鼠沟,增建倒洪工程,穿过无定河。1953年又延长干渠至绥德龙湾对岸至绥德城附近。总干渠计长40公里,灌溉面积由原计划的12万亩,扩大到32万亩,“表现了新社会才能使技术人员发挥出水尽其用、地尽其利的进步思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271页。1951年7月,又翻修了定惠渠的拦河坝,引水每秒5立方米,接着又由原尾水四源沟延长干渠至盐湾;1955年又延长穿过无定河至左岸镇川堡以下至万佛洞,总干渠长57公里,增加了盐湾、镇川几块大灌区,灌溉面积达43万亩,为陕北第一大灌溉工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2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1页。在这一时期,喊了二十几年的榆溪河工程也于1951年开始修建。榆溪河亦名清水河,源于内蒙古乌审旗,由榆林西北入长城,过红石峡归德渠,至鱼河堡注入无定河,沿途多灌溉农田,先在红石峡下灌榆林城西南地6000亩,继又在正河上李家沟以上500米处建石砌拦河坝,引主流水每秒4立方米,坝长80米、高2米,总干渠61公里,灌溉李家沟、鱼河堡至无定河左岸地25万亩,定名榆惠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20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1页。

  1953年,陕西省水利厅派出了延安地区小型水利工作队,从此陕北有了小型水利的勘测设计施工的专业队伍。当年首先改建了枣园幸福渠,改木桩坝为混凝土浆砌石滚水坝,并修建了跨沟建筑物,使毛泽东领导建成的幸福渠成为延安地区第一条比较正规的渠道,历年浇地都在千亩左右,对当地农业增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2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页。1954年,在志丹建成延安地区第一座水库——腰子川水库,水库坝高8米,有效库容2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50亩。延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地区志》,西安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在大型水库的建设方面,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第八查勘队勘测了北洛河,做出《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查勘报告》,其中列有志丹永宁山水库。该水库位于志丹县永宁乡的北洛河上游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530平方公里。1958年12月,黄委会编制的《黄河综合治理大规划草案》中,规划永宁山水库坝高66米,库容465亿立方米,装机3000千瓦。同上书,第256~257页。

    1. 中国农产品贸易角色变迁:1949—2019
    2. 《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
    3. 农业学大寨运动及其再评价
    4.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5.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7. 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
    8. 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
    9. 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全局的两个问题
    10. 邓子恢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