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概念为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提出。奈把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力,而非强迫或交换,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能力”。软实力是塑造别人偏好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构成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当一个国家的政策在他者眼中变得更具有合法性((legitimacy)时,软实力就增加了。奈指出,美国之所以领导世界,不但因为其强大的硬实力,而且在于其强大的软实力。
中国软实力研究的兴起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很快引起国内外中国研究领域学者的注意。他们发现,中国的崛起需要有软实力的支撑。一个拥有强大硬实力(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软实力支撑,在他国看来,是非常可怕和令人恐惧的。中国要进一步发展,需要构建强大的软实力。如果中国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外交政策可以吸引周边国家,令其折服,那么,中国的发展在其他国家眼中就不是一个“威胁”,而是一个机遇。
软实力概念为中国构建一个仁慈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开始把提高中国软实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并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定量研究方法
如何衡量中国的软实力?国外学者比较注重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他们通常采用一些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来衡量中国的软实力,并且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软实力进行定量比较。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关于软实力的调研是,2008年美国芝加哥委员会(Chicago Council)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六国以问卷调查形式访问了6000人,通过收集的数据形成了一个综合软实力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整体软实力位列第三,紧随美国和日本之后。调查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影响力和人力资本影响力,而中国的政治和外交软实力指数则得分很低。但是,根据奈的定义,经济影响力和人力资本属于硬实力范畴,而非软实力。如果考虑到这点,中国的软实力或将更低一点。
中国学术界本身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研究,但是,中国学者还是比较喜欢引用一些国外研究机构的调研来说明中国的软实力,并且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比较乐观。如门洪华所编的《中国软实力方略》一书引用了2005年澳大利亚Lowy机构的民意调查,指出69%的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而只有58%的人对美国持正面看法,此类引用容易让人误以为中国软实力高于美国;然而对中国印象好不等同于中国软实力强。外国人对中国印象好可能来源于中国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带来的机遇所致,也可能因为中国软实力的吸引力所致。上述现象都值得我们中国学者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