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彭德怀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奔赴朝鲜作战。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汽,英勇奋战,终于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于1953年7月27日迫使其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宇。这里仅仅撷取其中几个鲜为人知的片断,但它们已经足以揭示出彭德怀那为人称颂的高尚人格。
“其实,我是一个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来到朝鲜战场采访。3月22日,在接见巴金等17位文艺工作者的过程中,彭德怀以他的朴实与气度、坚定的正义立场以及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同志。于是,巴金在25日晚上“一挥而就”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这篇文章。
第二天,巴金又参加了志愿军司令部欢迎“细菌战调查团”的大会。这次会上,彭德怀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巴金细心体验观察了整个会议过程,尤其是在会上认真聆听了彭德怀精彩的演讲。晚上,结合这一天的新了解,巴金对所写文章进行了修改补充。
次日,巴金把文章交给同志们传阅,征求意见。经再次修改后,便将文章交给了新华社的同志。
就在文章交出的第二天,巴金收到了彭德怀写来的一封信。原来,彭德怀在看到新华社转交他审阅的巴金文章原稿之后,觉得文章把他“写得太大了”,并对其中一句,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信的全文是这样的:
巴金同志: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实,我是一个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致以
同志之礼!
彭德怀
3月28日
接到彭德怀的这封信后,巴金先生又将文章作了修改。比如,原文写:“他(彭司令员)拿左手抓住椅背,右手按住桌沿,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似的,对我从容地谈起来。”修改后,这句话成了:“像和睦家庭中的亲人谈话似的,对我们从容地谈起来。”
彭德怀自视“渺小”并“有些害怕”,这是因为他时刻牢记和忠实实践着“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此谦虚谨慎之举,更加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热爱。
“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时为战地记者的张友林走进会议室,想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拍摄一个镜头。
当张友林举起相机对准彭德怀时,不料遭到彭德怀的拒绝:“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
张友林受到批评,委屈地走出会场。
会议中间休息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走过来安慰张友林,接过相机说:“你别难过,我来帮你照。”
彭德怀见副司令员给他照相,虽然不好拒绝,但表情还是十分严肃,总是绷着个脸,最后也没照成。
后来,张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摄影记者在给彭老总照相的时候都吃过类似的不近人情的“闭门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军政治部召开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怀同志是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战场上的形象,中央宜传部门和中央一些报刊也叫我们提供材料和照片。”这一条建议合情合理,实在是说出了全军上下将士们共同的心声。
志愿军副政委甘泅淇将军向彭德怀转达了这一意见,彭德怀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一天,彭德怀兴致勃勃地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视察。张友林闻讯后,挎着相机立即风风火火地赶到阵地。他看见彭老总正在和战士们谈笑风生,表情一脸的轻松慈祥。他连忙取出相机准备拍照。
彭德怀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批评过的张友林,笑着说:“哦,又是你这个小记者,今天你随便吧!"
“好的。”张友林痛快高兴地应和一声,抓住时机,选好角度,眼疾手快地按下了快门,为彭德怀拍下了一张珍贵的朝鲜战场上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