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战略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11-01-13    作者:张景荣    来源:国史网 2011-0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4.总体目标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要把握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这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本质层次。(2)什么是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们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这个奋斗目标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9-90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明确提出,我们党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0页。)至此,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认识,已经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升华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战略布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随后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后来在十三大得到完整表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1989年11月,他指出:“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6.战略步骤

  为了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一九八○为基数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一千美元,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7.党的建设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邓小平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989年6月,他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此外,在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国防与军队建设等诸种事关大局的问题上,邓小平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观点。这些战略观点相互联系,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这一战略思想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发展中继毛泽东战略思想之后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是邓小平理论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其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又在实践中发挥了其强大的指导作用。正是在这个战略思想体系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其雄伟的步伐向前迈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