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国史教育讨论
忠实记写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09-11-09    作者:张星星    来源:人民日报 2009-10-23
  字体:(     ) 关闭窗口

   热点探析

  关于学科定位。多数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属于中国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延续,是中国通史的现代或当代部分。但是,由于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并没有单独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名称,因而在对学科定位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当代中国史有明显的区别,它以政治为主线,而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范围较为宽广。这种观点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具体国家形态,抽象地谈论当代中国史,显然是不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不仅应当研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历史,同时也必须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历史变化。

  关于研究主线。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应当着重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主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主线不是也不应当是由单一要素构成,而应当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等多种要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主线的不同认识,实际上涉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差异。从狭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要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从广义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只有从广义上来认识,才能正确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主线。

  关于历史主流。新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只有抓住本质和主流,才能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正确把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总体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流,就应当着力于对历史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关于正确认识失误和曲折。任何历史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的确曾发生过失误和曲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研究历史上的失误和曲折,成为一个关键和难点。多数学者认为,应当把历史上的失误放在当时的背景下,科学地分析导致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应当全面认识历史上的成就和失误,而不应以偏概全、以错误的态度抹黑或丑化历史;应当着重于总结失误的教训,为今天的实践提供有益的鉴戒,使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都成为推动当代中国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思考与展望

  明确学科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但是,目前在国家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独立地位,这就影响和制约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划时代的新篇章。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中国历史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无法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全部的历史辉煌。应当正式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独立发展,为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推进学科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门年轻的历史学科,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学科体系和学科史等基础建设方面尚有不够完备、不够成熟之处,一些学科重大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阐释和一致的学术认知。数量众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既有建立在扎实研究基础上的力作,也有不少公式化、概念化、低水平重复的应时之作。应当认真学习和弘扬中国历史学的优秀传统,广泛借鉴各相关学科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建设,为其发展和繁荣奠定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

  拓宽研究视野。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存在着过多地集中于政治史、偏重于国家重大决策的倾向,法制史、科技史、文化史、教育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轮廓的整体描述。应当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特别是加强对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将丰富多彩的历史片断整合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记述,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向“通史”方向转化,以更加全面、更加生动、更加多姿多彩地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图景。

  挖掘档案文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面,既存在档案文献开放不够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已经出版或公开的档案文献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缺乏新档案、新史料的支撑,成为一些研究成果陷入低水平重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已有学者利用中央部委或地方档案撰写出一些较有分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力度,特别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已经开放或公开的档案文献,以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严谨的实证研究,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1. 张星星:努力构建党史、国史话语权
    2. 浅谈国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期标准问题的若干思考
    4.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验应当注意的几个方法问题
    5. 国史研究应扎扎实实从基础研究开始
    6. 加强国史研究 推进民族复兴
    7. 国史研究:祖国观基础上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学术视野
    8. 发挥国史研究的重要功能
    9. 国史研究大有作为
    10. 再论国史研究与口述历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