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正式成立
作者:罗春华 孟祥麟    发布时间:2010/05/26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议2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担任机制主席,出席成立仪式并主持会议。

  刘延东在成立仪式上发表致辞说,在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重视和支持下,两国政府决定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并写入2009年11月的《中美联合声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创举,是两国关系发展与时俱进的结果。

  刘延东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在和而不同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相得益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持久动力,对于增进互信与友谊、消除偏见与误解、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与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需要不断开拓两国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相互理解、友好、合作,不仅能造福中美两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两国应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人文交流,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刘延东就双方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提出四点倡议。一是立足高远,服务大局,以长期眼光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和中美关系长期发展发挥战略作用。二是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人与人的交流为重点,全面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保持机制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四是着眼未来,持之以恒,多为两国青少年创造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和条件,确保中美友好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双方应努力探索人文交流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保持人文交流的后劲。

  希拉里·克林顿在致辞中表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美中关系的基础是人文交流。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可以独自解决问题。美中两国虽然有距离、有差异,但是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相互学习和了解得越多,拥有的机会就越大。要推动人文交流,使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相互结识,增进了解,建立信任关系,积极友好地合作。我们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挖掘该机制的巨大潜力,我们对这一机制充满信心。

  刘延东和希拉里·克林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机制第一次会议就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宣布启动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包括美国未来4年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中方未来4年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资助重点领域设立联合研究中心和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等。

  出席机制第一次会议的中方代表团成员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驻美大使张业遂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两国外交、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知名人士和学生代表约300人出席了成立仪式。

    1. 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2. 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
    3. 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看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4.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5.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6.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美缓和决策的理论分析
    7. 中美军事安全互信问题研究
    8. 潮起潮涌35年——中美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展望
    9. 中美关系与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
    10. 面对历史机遇:中美关系和解与中朝关系(1971~1974)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